莎翁是英國人,筆下的故事多發生在歐洲,但這位活躍在約四百年前的劇作家,用詞華美,人物性格刻畫鮮明,其作品往往超越時間和空間的侷限,直到今日世界各地仍不斷將他的戲劇搬上舞台。這次來倫敦演出的是由吳泰錫(Oh Tae-Suk)領導木花劇團(Mokhwa Repertory Company)的”Romeo and Juliet”,吳泰錫是南韓劇場界的重量級人物,歷任韓國國家劇院藝術總監和首爾藝術大學教授等職務,木花則是他在60年代所創立的劇團,幾十年下來的經營不僅在國內成就非凡,也逐步走向國際巡演,並廣受好評。這個韓版的”Romeo and Juliet”把時空背景搬到五百年前的韓國,大量使用傳統服飾、器具和歌謠等元素,唱唱跳跳地,是則色彩明亮,熱鬧活潑的青春祭典。原作講述一對世仇家庭的男女相識相戀,爾後為情勢發展所逼走向死亡的悲劇,有一份年輕愛戀的炙烈,濃厚浪漫主義的精神,和劇情急轉直下的宿命感,吳泰錫的木花版突顯的是少男少女的天真浪漫,男女主角更加接近當今觀眾對劇中年齡的理解,Romeo少了許多一開始對於愛情的苦澀與早熟,和面對命運產生的憂鬱,倒是多了少年郎的憨直和爽朗,Juliet就更像是純愛電影的懷春少女,總是穿著白衣出現在白色布幔妝點的場景,求愛更像是在玩耍打鬧的小情侶,悲劇的發展也加重強調意外性和男女樂觀以對的性格,莎翁名作跨越了幾百年的時間和幾千公里的距離,樣貌似乎有些轉變成為野蠻女友的感覺。
韓國木花劇團的”Romeo and Juliet”比較像齣熱鬧的歌舞劇,適合全家同樂,從現場許多父母帶著小孩來看即可略見端倪,戲劇本身自然隨著導演和班底的詮釋會有各式各樣不同的面貌,這也是其迷人的所在,對我來說應該不成為問題才是,只是演員的表演方法有點過分誇張,隨時都在擠眉弄眼,我又坐在最接近舞台的pit unreserved位置,幾乎就跟他們面對面,這種感覺就更強烈。我是第一次看韓國劇團的演出,不知道其他的是不是也走類似的表現風格,我想到的是,韓國電視劇似乎也有相同的問題,電影(尤其是作者類型導演的作品)好像較不明顯,當然,韓劇風靡各個年齡階層,相信喜歡這樣風格的也不會是少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