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9日 星期三
Close Examination: Fakes, Mistakes and Discoveries
很難得,National Gallery的特展竟然不收費,原來,這次展覽的主角是贗品,要門票館方大概不太好意思,不過不看不知道,其實這次”Close Examination: Fakes, Mistakes and Discoveries”趣意盎然。就像名偵探推理一樣,驗證一幅畫可以從筆觸、色澤、內容細節、裝禎等都推敲出很多端倪,一幅仿文藝復興Melozzo da Forli的作品,畫中小女孩的頭巾被認為在1490年左右應該是男孩的服飾,而男人的頭巾事實上是1910年代流行的樣式,並且,即使這幅畫是循古法繪製,蛋彩畫在石膏底和木質基板上,深湛藍、鉻綠和鉻黃等顏料卻是19世紀才發明的;另一幅以基督誕生為主題仿Rembrandt的畫作,雖然有Rembrandt特有的打底技法和簽名樣式,但和原作比較起來,畫面呈現戲劇化轉變的質感有些許落差,在處理肢體動作的立體感,對光影的突顯運用,都顯得有點力猶未逮,更重要的是,Rembrandt在焦點部份層層鋪陳的效果沒有發揮,現在一般被視為Rembrandt工作室裡學徒的臨摹之作。隨著科技的進步,「高科技辦案」提供了更多更強而有力的方法,經過射線照射、斷層掃描、色層與材質分析等元素,在尤其以創作年代為首的很多問題都能輕易解決,而且,以前掩蓋在層層顏料下的素描一覽無疑,許多仿作就因此洩了底,這大概是當年作畫時難以想像的局面。種種專精有趣的方法不單可以用來分辨真偽,還可以看出來一幅畫創作的歷程,Renoir的”Le Parapluies”左右筆觸完全不同,這是由於畫家畫到一半時,感到印象派已經走到無法突破的死胡同,在赴義大利旅行後,用回歸文藝復興的風格完成作品,而在畫面的一角,還可以看到Renoir採用Cezzanne的技法處裡背景,仔細觀察”Le Parapluies”,便能發現這幅名作不僅是Renoir一個人的轉變,同時也是整個印象派的里程碑。還有許多畫作,經過幾百年後,或因為宗教政治,或因為收藏者的偏好,加了一層服飾或是改變了膚色髮型,在放射線掃描後,得以還原原始樣貌。此外,裝禎和材質分析也是很有意思的部份,拜占庭和早期文藝復興很多作品是一系列掛在教堂或市政廳裡面,隨著歲月流轉,政權更換,很多都分散在各處,難以得知當初整體的樣子,這時藉由裝禎銜接處的磨損狀況,和底板切割的連結拼接,常常能找到畫作失散的「親屬」及相對關係和位置。至於做為第一個真正到戶外寫生的印象派,則經常在畫作表面發現沙粒等物質,也因為經常必須在顏料未乾的情形下移動,在四角可以隱約觀察到用以同時固定兩塊畫版,使之相對不相觸,讓作畫者方便提著背部移動的小孔。”Close Examination: Fakes, Mistakes and Discoveries”雖然有些真偽並置的展示,但因為是由贗品擔綱主演,在社會大眾裡引起的注意似乎不是那麼轟動,其實有點可惜,這個特展給觀眾上了一堂豐富精采的繪畫課,更展現了美術館平常較為人忽略的重點工作,下次再來,看畫可多了很多興味和向度。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