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4日 星期三

Or You Could Kiss Me

Neil BartlettHandspring Puppet Company的新偶戲”Or You Could Kiss Me”讓我想起張大春的「將軍碑」,誠然,兩者間的差異是巨大且明顯的,使用媒介不同,主題和技法也相去甚遠,之所以連結在一起可能是因為都涉及老年人跳躍性時間的思緒(當然「將軍碑」的意涵是範圍更大的),”Or You Could Kiss Me”的時空背景設定在2036年南非伊麗莎白港,兩名同志主人翁A和B已經同居數十年,到了人生的最後階段,B從十幾年前便飽受肺氣腫之苦,由於是慢性病加上醫院床位不足,長年都在家氧氣筒伸手可及處療養,走到人生尾聲的兩人,面臨抉擇也不斷地誘發回憶愛恨情仇的過往。這樣的劇情為什麼不直接由演員演出?我想很大的原因是用多人交錯控制、發聲同一個木偶,給予隨著回憶穿梭現實與過去的撲朔結構一種飽滿性,Neil Bartlett表示沉默木偶無法言說的特質型塑了此劇事實上”Or You Could Kiss Me”的台詞對白並不少,不過Bartlett的說法表面上聽起來雖有違舞台情景卻一針見血地道中了本劇的內涵劇中人或更正確的說是劇中偶他們的每段沉默每句稀疏的言詞每個遲緩的舉手投足背後都招喚著數十年的點點滴滴看似無言實是千言萬語,一個木偶的言語和行動即使是緩慢和間接也需要好幾名演員花很大的功夫去完成這樣的設計恰好突顯了劇情要呈現的感覺,更不消說木偶特有的紋路表現年長者的肌理,以及漆黑看起來既欠缺生氣又深不可測的眼睛,都賦予偶戲某種獨到的魅力。木偶作為非活物,竟成為觀眾和演員等活物得以穿越時空和投射情感的依據與媒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