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8日 星期六

The Cradle Will Rock

搬家以前,在Arcola Theatre上演的最後一檔戲是齣歌舞劇Marc Blitzstein”The Cradle Will Rock”West EndBroadway常見的歌舞劇卻有一些不同的地方除了角色戲份分配上很平均,劇情發展沒有特別集中在某個人物身上,16名演員皆得要有硬橋硬馬的功底,否則很容易就會被立即比下去,另外的一大特色便是舞台和服裝等設計極為儉樸,連音樂都只有一名風琴手現場伴奏,完全不以排場和效果取勝,不過這樣的調性其實是有其深遠的歷史背景。”The Cradle Will Rock”初次登台是在1937美國正值大蕭條的頂峰時期Blitzstein有鑒於社會上小老百姓遭受經濟和警政體制下的壓迫用向左派戲劇家Bertolt Brecht致敬的方式(Brecht本人曾鼓勵過Blitzstein創作,間接造就此劇的誕生)編寫出一篇人民團結起來對抗冷血商人的故事首演當天荷槍實彈的警備軍封鎖了Maxine Elliot Theatre,原因是大蕭條時期官方資助藝文人士持續製作的Federal Theatre Project終止撥款,以保護資產的名義硬生生地讓這齣戲胎死腹中,一般認為,也是想當然耳的合理判斷,背後的理由顯然是恐共的美國政府怎麼都看這個講述民眾聯合起來和統治階級抗爭的劇本不順眼。Blitzstein和製作人John Houseman以及當時年僅22歲的導演Orson Welles緊急商議帶著觀眾走過幾條街到臨時喬好的Venice Theatre演出由於一切都是隨機應變的權宜措施,加上音樂人和劇場工會受迫禁止伴奏的交響樂團、和包括道具等多數的班底跟著一起轉移陣地所以首演在沒有任何原先設計的輔助在一個從來沒排練過的舞台上,不是工會成員的Blitzstein親自登場彈奏風琴作為唯一的伴奏就這麼完成了演出而且造成熱烈的轟動與迴響隔天還上了不少報章的頭版年輕的Welles也打開了美國劇場界的康莊大道。官方蠻橫無理的壓迫反而造就了一則傳奇,這個沒有樂團和道具的簡單表演方式更貼近人民的樣貌,”The Cradle Will Rock”自此成為左翼劇場的經典直到現在每次搬上舞台都還是保留簡潔的形式當權者的打壓轉化為一場美麗的意外人民的想法和聲音是鎮壓不了的

2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謝謝你的文章,我在網上找來找去,都找不到多少中文的介紹和評論。這劇很精采,但有很多美國的背景我都看得似懂非懂。

一點補充,他們不是準備不足,所以沒有樂隊,而是因為音樂人工會和劇場工會不肯讓會員參與這演出,恐嚇所有參與這演出的人,以後將會找不到工作。至於為何工會竟然不是保障勞工利益,反而會這樣做?這我就攪不清楚了。

結果他們的折衷辦法是,因為作曲家本身不是工會的人,所以他可以上台彈琴,自彈自唱,其它演員在台下唱歌,就可以側側膊,不當是上台表演,就沒有違反工會的禁令。

l'exile 提到...

感謝留言,希望以後也能繼續給我指正和補充,我看戲都一個人瞎摸亂撞,沒有什麼朋友可以請教,這個部落格基本上也沒人會來晃,看到回饋非常開心。另外Tim Robbins曾經把此劇搬上大螢幕,也是滿不錯的,不知道你看過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