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2日 星期二

Breakfast at Tiffany’s

Audrey Hepburn美麗、迷人,這點無庸置疑,幾十年來一代又一代的男女,都將他視為永恆的偶像,相對來說,不像Ingrid Bergman、Vivian Leigh或Elizabeth Taylor等被認為容貌演技兼具的女星,演戲本身方面Audrey Hepburn就被討論得較少,和戲演得好連結的通常是另一位Hepburn小姐,拿下驚人四座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Katharine Hepburn。不過這樣的刻板印象或許對Audrey Hepburn並不十分公允,由在影壇發展的歷史看來,他主演的第一部電影Roman Holiday就為他自己贏得了一尊小金人,也風靡了全世界,也但隨著歲月流轉,Audrey雖然越來越走紅,地位越來越難以動搖,演戲的能耐卻越來越被忽略,即使後來仍有被提名,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大獎自此絕緣乃是不爭的事實。其實與其說演戲能力較遜色,還不如說Audrey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數,他喜歡到現場再依照拍攝當時的情況和氣氛發揮,而不是在開拍前就完全把自己投入角色裡,當然不是說Audrey是名不用功的演員,純粹是方法策略的思維差異,這樣開放性的想法也使得Audrey在戲裡戲外都顯得更加慧黠(或是倒過來說,聰穎的Audrey學得快,臨場適應能力強),很多幕前幕後的工作夥伴都對此印象深刻,例如在準備Wait Until Dark時學習盲人習性時候的得心應手等往事。可以如此說,Audrey Hepburn總是讓劇中角色很自然地散發著自身的氣息,而Breakfast at Tiffany’s正是最佳的佐證。當年在好萊塢極具影響力的小說原作者Truman Capote心目中主角Holly的唯一理想人選是Marilyn Monroe,在劇組敲定由Hepburn擔綱之後,Capote仍不只一次質疑Hepburn的形象和Holly太遠,這樣的選角非常不可思議。必須說,Capote是對的,不過電影版的Breakfast at Tiffany’s並沒有成為一場災難,反而變成了一部經典之作,其中最重要的元素,就是Hepburn的魅力。當然,電影製作群組花了很多心思把原著中Holly和男人在性關係的陳述減到最低藉以模糊化(小說裡在這方面也是間接經由對話讓讀者了解),內容最黑暗的背景幾乎全遭捨棄,結局更改成美好的收場,但是Hepburn散發出來的氣質才是真正扭轉乾坤的關鍵,把一個敗金女演繹得如此可親、純真、醉人和心疼,說來神奇,這樣的觀感其實就是Capote筆下Holly的樣貌,只是Hepburn用了自己特質來詮釋,甚至到了今天已經很難想像其他人能夠勝任此職,Hepburn的Holly在很多人心目中可能比Capote的Holly還要Holly,尤其可貴的是,Capote的原著是本極為出色的作品,絕不是一般所謂「壞小說改編成好電影」的傳統好萊塢案例。在此之中另外值得一書的是,書裡Holly是名未滿20歲,打扮得像名媛的小女生,Hepburn演出時已經超過而立之年,中間的落差可謂非常巨大,但用一個在社交圈打滾多年,渾身卻又散發出清純風韻的人物倒過來呈現,反而更顯動人,這就是我之前所言,Audrey Hepburn總是能以自己的風采使角色變得可信,那是一種奇妙難解,也許只有他才擁有的能力。

(Hollywood 10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