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5日 星期二

A Magic Flute

去年初看Peter Brook的作品睡得一塌糊塗,造成年底有新劇上演幾經掙扎還是沒有成行,這次忖思反正聽的是歌劇,情節和音樂又都熟悉,似乎是再嚐試的好時機,也就沒有什麼好猶疑的了。打從上個世紀中期出版”The Empty Space”,Brook出走依賴精緻繁瑣的舞台和燈光等劇場傳統,幾十年來歷經種種的嚐試與實驗,建立起一套自己的戲劇概念,”A Magic Flute”就是展現Brook是簡潔風格的極佳範例,不單是佈景和道具等不難想像得到的精簡化,或是刪減幾名較次要的功能性角色,此劇最大的特色是將整個交響樂團剔除,僅由Matan Porat一人用鋼琴伴奏全場,另外Brook後期往非洲和印度文化探索的元素也在舞台和服裝設計等方面有所呈現,視覺上給人鮮明確絲毫不突兀的感覺。這樣跨形式(雖然說架構完全還是Mozart的原劇)、文化(不只是意象,也包含整個班底)、語言(德語演唱、法語對白、英語字幕)的追求其實很容易把一齣戲弄得極其複雜與炫技,如此一來距離Brook的風格就有難以接近而形成反效果的危機不過享譽天下的Peter Brook果然有他的方法與風範處理起來一點也沒有大花氣力的匠氣和痕跡在一派輕鬆的調性下,加上諸多細節的鋪排,例如角色營造上,本來就十分討喜的Papageno一向是最搶戲,能左右觀眾好惡的關鍵,在今次的製作便很強調其個性可以達到的效果,相對來說,原本發揮有些受限於劇本設定的女主角Pamina,在選角和服飾搭配方面都充分展現出少女純情和初嚐愛情甜蜜與煩惱的況味,Peter Brook”A Magic Flute”的輕盈是如此自然可親,導演曾說他甚少將歌劇搬上舞台因為他不喜歡歌劇種種繁瑣乃至於做作的要求把自身隔絕於大眾之外只服務一批特定背景與階級涵蓋的小衆”A Magic Flute”在架構上幾乎遵循Mozart本文,卻建構出一個新的氛圍,在奇妙的體驗中輕巧地打破了藩籬。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