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30日 星期四

The Cherry Orchard

1904117”Cherry Orchard”在莫斯科首演正值Chekhov44歲生日劇作家也許料想不到這就是自己的遺作半年後Chekhov因結核病過世生與死的時程非人類所能預知,但不世出的作者能住掌握整個國家的狀態,不需要太刻意地經營史詩般的劇情,經由一些細節的鋪排便可呈現甚至預示社會當下的氛圍。”Cherry Orchard”完成的時候沙俄已經徘徊在覆亡的邊緣對外在歐洲逐漸被列強拋離在東方的影響力也飽受剛崛起的日本所威脅,爾後1905年9月在打了一年半的日俄戰爭兵敗,失去滿州和朝鮮半島的控制權,對內情勢更危險峻,1904年底聖彼得堡血腥鎮壓示威和罷工民眾,導致蒞年未成功的革命,內外交患的狀況使得帝國難以為繼,1917年布希維克最終建立了蘇維埃社會主義體制。在如此動盪的背景下,”Cherry Orchard”充分反映出大時代裡勢力和階級交替的情景,和一般站在特定立場的批判性作者不同,Chekhov並沒有特別針對某個勢力或階級,櫻桃園的女主人Ranyevskaya失去地產,被迫要離開世代居住的家鄉固然令人同情,但不知節制的貴族生活方式也有其必須檢討之處,昔日農奴之子Lopakhin白手起家,變身為新興資產階級,回過頭來收購櫻桃園,激動時仍忍不住透漏出因自己出身的自卑所造成的憤怒與執念,不論是沒落還是崛起的階層,面對時代的改變,都有難以適應的地方,人生如寄,得勢不得勢,都難掩人性的弱點,這是Chekhov過人的洞見,人生本來就是複雜的,有趣的是,這個描寫複雜人生的本文在解讀上也是見仁見智,Chekhov自己在劇本標誌為喜劇,然而首演的導演Konstantin Stanislavski卻將之詮釋為悲劇,此後的百餘年來,每個製作都有自己的看法,直到今天仍沒有定論。”Cherry Orchard”在風格上也是Chekhov最特殊的一個劇本,雖然整體上仍是Chekhov一貫帶有寫實色彩的通俗劇基調,在許多細節上卻有象徵甚至超現實風格的意象,例如結尾老僕人Firs被眾人遺忘在宅中死去的段落,即是Chekhov過去比較少見的安排。Howard Davies導演,Bunny Christie設計,在National Theatre上演的版本顯得中規中矩,沒有特別更動或強調某個環節和概念,好在演員的表現都非常幹練,其中的焦點當然是飾演Ranyevskaya的Zoë Wanamaker這位劇場電影電視三棲的名角功力自然沒話說去年才憑”All My Sons”獲獎且大受好評他在”Cherry Orchard”裡一樣令人難以忘懷那帶點神經質的特質神奇地轉化為對產業粗枝大葉和對感情敏感的演譯一時之間很難定位該說是Ranyevskaya被Wanamaker還是說發覺Ranyevskaya原來有Wanamaker的個性Zoë Wanamaker並沒有為這個角色做很巨大的轉變或用力作出很外顯的表演成效卻是可信的這名資深演員賴以行走江湖多年的能耐就在於此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