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3日 星期五

Leningradskaya retrospektiva 1957-1990 (A Retrospection of Leningrad 1957-1990)

有些人拍紀錄片是當做跳板,作為經營自己有朝一日取得資金拍攝劇情片的過渡期,有些人沒有這類想法,但投入劇情片後紀錄片的產量銳減,或完全停滯的情況在所多有。Sokurov顯然不屬此列,即使在龐大的製片企劃執行之際,仍習慣性地同時進行紀錄片的攝製,這些片子不見得花費多少心力,以他應得的標準來說甚至有點參差不齊,也會有人認為Sokurov的紀錄片其實更像是導演針對某事件或觀點的自我表述和抒發,與一般的類型認知有段不小的差異,但這樣日積月累的習性至少表現出他個人對特定主題持續的關注,最突出的便是導演居住的國家和城市,俄羅斯和聖彼得堡。Sokurov還有一樣很特殊的地方,在紀錄片的型態裡格外鮮明,那就是大量地使用新聞影片,通常Sokurov會用剪接、旁白、配樂等手法重新拼貼,強烈的個人意念遠遠凌駕新聞報導的本質,A Retrospection of Leningrad卻是個例外,在這個長達十個半小時,大致上以兩年為一小集,共16集橫跨34年的篇幅,大大小小,上至國際情勢,黨代表大會,下至升斗小民的食衣住行,休閒娛樂,藉由千百個小新聞小故事,勾勒一個已經消失的年代(蘇維埃和列寧格勒現都是已過去的名字),Sokurov把整段整段完整的新聞影片串聯在一起,完全不更動本來的意義,只有在畫面右側加上時間軸,放上極為低調莊重的襯樂,以及在左下角做出一個書頁掀起的效果(在這小小的空間裡撥放另一年的畫面,或許有人會由此懷疑Sokurov有什麼特殊的用意,但能夠解讀的成分過少,要就此建立一套論述相當困難),Sokurov只是作為一個整理者的角色(當然不可否認選擇的重要性)。蘇聯時期的媒體以黨國方政為依歸,要從中看到什麼時事針貶無疑緣木求魚,但觀看這種很大程度上作為國家機器的宣傳媒介,很有意思的部分在於解析重大事件前後在取材和報導方式上的微妙分際,顯示了當時政治上的特殊氛圍,例如68年布拉格之春後,蘇聯作為華沙公約宗主國,政府和民間的危機感和如何大動員反制,或是89年後共黨政府基本上已經瓦解,過去幾十年最被重視的黨政宣傳忽然間消失地無影無蹤,而之前兩年最後盛大的閱兵遊行,其壯大高昂之高調鋪張,反差更顯得無比巨大,也反映了政權崩垮前訴求亢奮愛國情緒的意識形態,都是非常有趣的觀察點。

(Sokurov: A Spiritual Voice)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