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戲劇這項領域,我實在是極業餘的門外漢,向來看不出什麼多深入的門道,選擇上多是依照對劇作家的印象和對劇本的認識,關於導演或劇團風格等知識少得可憐,但Katie Mitchell倒是名例外,當然,作為National Theatre的常駐導演,確實使我有更多機會接觸到他的作品,然而更重要的是,Mitchell經常處理的題材也都是我喜愛的,Ivanov、A Dream Play、The Waves、Women of Troy等等,探討的都是心理、生命、困境和死亡等最吸引我的議題。
Pains of Youth是Ferdinand Bruckner以一戰前1920年代的維也納為背景,講述一群醫校生間互動的劇本,中產階級知識分子在藝文絢爛到達最浮誇,卻很少人意識到正走向隕落的奧匈帝都,其時心理分析正開始蓬勃發展,整齣劇的主旋律便是在那時的階級和文化氛圍之下,牽扯道德與欲望等心理問題在這群年輕人間慢慢衍生、蔓延,最後爆發的過程。
本文對照時代,也可以看作Bruckner對戰前的風暴權力中心(歐戰的導火線即是奧匈王儲Franz Ferdinand與其妻在Sarajevo遇刺引發),從社會和文化層面,用一種集體潛意識的心理剖析,隱喻新時代和新思維所帶來的內在問題,猶如瘟疫般,在爛熟的舊社會皇城延展開來。
同樣是戰前(一戰與二戰),同樣是流亡海外,同樣是頂層的菁英階級,談論Bruckner,尤其是Pains of Youth,實在很難不想到最後以自殺告終的Stefan Zweig,而從Zweig再對照回Pains of Youth,其回憶錄〈昨日世界:一個歐洲人的回憶(Die Welt von Gestern: Erinnerungen eines Europäers)〉裡對於戰前的描述,就更值得彼此參照。一個經歷啟蒙運動,人權和人文精神邁向美好的前程,文化到達巔峰,正企圖建立一個統合,突破疆界的大歐洲,群眾對自己身處的時代有著絕對的信心,堅信文明發展至此,戰爭等野蠻的方法將離人類越來越遠,人們再爭吵,再抗爭,也不過是新世界的更好解決方式,不會鑄下大錯,殊不知,一場規模龐大,殘忍嚴酷的人為災難,正要鋪天蓋地地席捲而來,誰也想不到這竟是太平盛世崩壞前夕的光景。
文明之名,其實經不起任何考驗。
「…..我們還在寫詩論藝….逍遙自在地品嘗著各種珍貴的藝術佳餚,根本未曾擔心地向前望一眼。直到幾十年後,當我們頭頂的房屋傾倒,我們才認識到,原來基石早已被挖空,隨著新世紀的到來,個人的自由也開始在歐洲消亡。」
Zweig是這麼回憶的,才子的文字給此劇下了註解,強過我魯鈍地堆砌與詮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