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1日 星期五

Cabaret

曾經在片廠黃金時代盛及一時的歌舞片,走到七零年代已經式微,不能玩出什麼新把戲,此後,本意上傳統Broadway式的歌舞片淡出螢幕,除了產量銳減,再也不能成為Hollywood的主流類型外,本質也有了很大的改變,從七零年代末Disco風潮下的Saturday Night FeverGrease到近年高校片包裝的High School Musical系列,取而代之的是流行歌曲樂風所引領的趨勢。而就在歌舞片已暮遲的1972年,Cabaret的出現在黃昏之際畫下了一道無限美好的金光。

Cabaret是從Broadway歌舞劇搬上大螢幕的電影,導演Bob Fosse本身就是Broadway出身,拿過八次東尼獎最佳編舞和一次最佳導演,生涯的最高峰是在1973年,他成為同年拿下奧斯卡、東尼和艾美三種美國戲劇大獎的第一人。

演員方面,劇中的靈魂人物Sally BowlesLiza Minnelli飾演,同樣也是跨足HollywoodBroadway的知名人物,做為Judy GarlandVincente Minnelli的女兒,電影界恐怕沒人敢說誰出身更顯赫,但Liza Minnelli賴以成名的首要條件可不是身世,永遠被記得的是其表演,Hollywood明星如雲,有的漂亮有的會演有的會唱有的會跳(Judy Garland大概具備了絕大部分)Liza Minnelli最大的特色就是舞台魅力,不只是歌喉,還有肢體動作。許多唱將級的歌手在演唱時為了展現自信和投入,動作常與人刻意做作的感覺,而且這種慣性似乎有越來越形成趨勢的味道。相形下,Liza Minnelli舉手投足間在呈現自信與力道的同時,整體卻是渾然天成,不論這是Broadway的札實功底還是天生的韻味(或是兩者兼具),都使Liza Minnelli奠定殿堂級的地位。

背景設定在三零年代柏林的Cabaret,從第一個鏡頭開始,影像上多少有帶點表現主義的風格,而電影的表現主義本身就是和劇場有很深的淵源關係,不平整的鏡子映照出演員和觀眾,演員的濃妝豔抹和看不清面容的觀眾,都反映出不同的人物與不同的職業面對大局勢改變之際的應對方法,而這台上台下的樣貌更凝縮在酒店表演,渴望有朝一日能被發掘成為明星的Sally上,局勢風雨欲來,愛上一名同性戀,不知道肚子裡小孩的父親是誰,和隱匿自己猶太人身分卻戀上相同族裔的友人,種種無奈,勾勒出納粹掌權前的低壓氛圍,整部戲大部分的劇情設定在夜間發生,即使是白晝的場景也少見艷陽高照,陰影總是時不時地走進畫面,成為整齣電影的基調。

相較酒店裡的喧鬧,外面納粹毆打酒店經理和鎮壓左翼活動的畫面分別將聲音抽離和動作靜止的畫面來呈現,這種簡約的手法,更加突顯社會變遷的蒼白與壓抑。就算是歌舞昇平地酒店內,也不是Moulin Rouge般的光亮華麗,通常不過是一盞聚光燈打在主要演出人物的身上,長鏡頭則往往帶到亮光總是被黑暗圍繞,這種凝聚的效果,和舞台上對時事的嬉笑調侃,更突顯酒店內外的反差。

電影的最後一個鏡頭呼應第一個鏡頭,同樣的場景,同樣的演員,同樣的橫搖運鏡,不平整的鏡子再次映照出台下,只是席上多了幾位身著納粹軍服的觀眾,Life is a cabaret,表面依舊,內在卻早已改變。

在影片中段有一幕兩男一女,三角關係的主角們拿著酒杯隨著音樂搖擺,緩緩靠近的面部特寫,之後,是唱機忽地停止轉動,音符消逝在空氣中,和男主角不適的場景,這個鏡頭正代表了CabaretHollywood歌舞類型的地位,那最後一瞬間的歡逸與美好。

(Hollywood 10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