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4日 星期五

Kontakthof

兩年前,我為了到現場看足球,捨棄Pina Bausch的舞作,後來,這場錯過的表演成為大師在倫敦登台的最後身影,我想都沒想過,這位看起來總是精力充沛,眼神充滿毅力的當代舞蹈重量級人物,竟在2009年撒手人寰,直到最後,始終沒看過Bausch的作品是我最大的憾事之一,也因為如此,去年開始盡量不再缺席殿堂級和老屁股的演出。
“Kontakthof”分為65歲以上和1417歲兩種舞者版,我去看的場次是年長者的演出,事後看來選擇是件錯誤的決定,不是選錯版本,而是兩樣都該去欣賞才是。
劇名在德文的本意是交誼廳的意思,人們在此相遇,社交,是人生交錯影響的場域,照理說最適合串連眾多小故事的架構,但Pina Bausch卻不如此行,將一切極簡化,從頭到尾近三小時的劇目沒有換場換幕,將具體的故事陳述刪減到最低,所有的互動交流,激情慾望,糾葛疏離都藉由動作呈現,舞蹈本來就是以肢體和韻律發展敘事的型態,Bausch的功力在“Kontakthof”盡顯無遺,生前身後享負盛名實是當之無愧。
編舞和作曲類似,也有特殊的符號書寫下來,但相較之下,由其以現代舞為甚,符號所能記載下來的資訊遠少於音樂,編舞者的作者印記更加強烈,也正因如此,一齣當代舞劇久不排練上演,其質感就會慢慢地散失,更不消說創作者的離去,要保存下來幾乎是很難想像的事情,同樣的劇目可以交到另一個舞團手上,但月月年年,整個風格也勢將一點一滴逐步轉變,去年我們一下子失去了Pina BauschMerce Cunningham,我們所能做的,就只能盡量珍惜他們遺作的演出,張大眼睛見證風格流逝與轉化的過程,雖是補風,卻絕不徒勞。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