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9日 星期三
Pascal Rogé plays Chopin
從2009一直到2010年,波蘭在倫敦策劃了一年有餘的Poska!藝文展演季,電影是我比較熟悉的,戲劇是我最讚歎驚豔的,各式視覺藝術我總是感興趣,但說到名氣最響亮,很可能也是這項龐大活動的緣起與中心,應該非Chopin莫屬。2010年是Chopin誕生兩百週年,鋼琴詩人的魅力無遠弗屆,作品廣受大眾熟知歡迎,世界各地整年都有相關的音樂會,可以想見這是鋼琴名家忙碌奔波的一年。固定有古典樂演出的South Bank Centre當然也不能免俗,在國際鋼琴下的”Chopin at 200”系列是年度重頭戲之一,翻開節目單,想當然耳,Chopin是絕對的主旋律,1942年第一屆Chopin大獎賽得主Maurizio Pollini和2000年得主李雲迪都是以全Chopin曲目登台,Nikolai Demidenko則在下半場安排了Schumann的作品,向聽眾表明自己不會遺忘今年同時也是另一位鋼琴作曲家的兩百歲冥誕,一樣值得受到相同的注視與致敬,而Yevgeny Sudbin在後段放置的曲目,Stevenson, Liszt和Ravel,很明顯地是要呈現在同時期的音樂和隨後Chopin所形成的影響。但說到安排的巧妙,或較自由寫意的編排,可能是長年戮力推廣法國音樂,而且已經很長的時間未曾在公開場合演奏Chopin的Pascal Rogé,和其他人不同,Rogé並不是將不同作曲家的作品切割開,而是將Chopin的曲目穿插在眾多法國作品間,儘可能一氣呵成,不中斷地彈奏完成,前後兩場都是以法國曲起始,Chopin曲收尾。Chopin生涯的最後18年在巴黎渡過,至今他在Cimetiére du Pére Lachaise的墓仍然鮮花環繞,每天吸引大批樂迷與遊客前往致意,而他身後深深地影響法國,尤其是沙龍音樂,達近百年的時光,而這段時間的作品,有Fauré, Poulenc, Ravel和Debuaay等,從夜曲,華爾滋,練習曲,馬厝卡舞曲,前奏曲到敘事曲等,正是Rogé精心編排的重心,用Rogé自己的話來說,他希望聽眾能彷彿置身在一座藝廊的特定一間展廳內,在隨著腳步和目光移動的同時,編織出一段音樂和色彩繽紛的神奇之旅。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