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倫敦在Royal Academy of Arts精心策劃的van Gogh大展拉開序幕,到了年尾Tate Britain則祭出Gauguin特展,兩位當年從相互敬仰到形同陌路的後印象派大家在霧都前後輝映,真可稱得上是年度盛事。長時間以來,Gauguin的名字總是和van Gogh連結在一起,2010年特展也排在其後,雖然兩間美術館的檔期本身並沒有特殊的意涵,但似乎在普羅大眾的印象裡,Gauguin多少有點處於van Gogh巨大陰影下的味道。不過事實上這兩名曾短暫交會的畫家後來發展出的畫風和所追尋的意義可說是完全不同的路數,相較van Gogh對救贖自身強烈的渴求,Gauguin探索的救贖更關心與社會體制,乃至於對文明的反思,這樣的思考模式造就其對人類原始與神秘性的著迷,甚至詮釋與創造,進而建構出自己的特色,同時也是此次展覽名稱的核心。RA的van Gogh是用書信為切入點,羅列大量的手稿、素描和油畫來檢視作畫者繪畫的起心動念,TM則提綱挈領,先為Gauguin的風格下了個定見,再話說從頭,自各個角度來解釋風格形成的脈絡,於是我們可以看到Gauguin的靜物畫、風景畫、自畫像,以及他最知名的標誌:儀式性主題、聖像作品和大洋的原住民與風光,地點也從大都會巴黎出發,延伸至法國的角落布列塔尼和南法,最後到達Gauguin心靈的原鄉與歸屬大溪地,如此有系統的觀展動線,一點一滴特質的凝結誕生特別容易被注意到,在看一幅早期看似平淡的酒館或火腿油畫裡,其中鮮豔的配色、黑色的液體、簡單勾勒似笑非笑的表情等等細節,都隱隱透露著那隱晦、誘人、難解的遙遠未來的臨至,而從晚期作品裡看似安逸的氣氛裡,卻不時暗湧著一股不安定與危險性,當然這可以視為對原始的想像,但另一方面也透露了Gauguin熱情之下的燥動,他從來不是名安安穩穩的人,這位抛家棄子的前銀行職員,徹底揚棄資本主義社會,除了法國人直到今天如Le Clézio都有的遠離西方文明,對生活在他方的追求外,也隱藏著來自祖母血液裡的抗爭因子,當體內蠻荒的記憶被喚醒,就沒有回頭路可走,人們都記得van Gogh炙烈的動人,Gauguin的狂暴也不惶多讓,其生命同是另一種型態的耀眼,也應當被眾人所銘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