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很多人來說,好萊塢就是關於大片,不管電影本身、劇情、演員如何,光是大成本就構成進戲院的條件,這樣的心態我雖然完全無法理解,但無可否認此趨勢已經蔚為主流(或者應該說巨額資本營造出主流的趨勢)。製作金額不斷翻高,紀錄每隔不久就要被刷新一次,現在年度鉅片動輒耗費兩三億美金,想想著實嚇人,不過就此論定現今好萊塢比以前更闊氣,卻不見得公允,畢竟物價指數和生活開銷不可同日而語,同樣額度的金錢在不同時期的價值大不相同,半個世紀前一兩塊錢可能夠生活個大半個月,現在撘趟公車都嫌少。若是把通貨膨脹的因素考慮進去做出調整,1963年耗資4千4百萬美金拍攝的Cleopatra換算成2010年的金額為3億2千萬,高居影史榜首,這部當年幾乎把20th Century Fox拍到破產的電影,所有的光環都集中在剛過世的Elizabeth Taylor身上。Elizabeth Taylor的美麗舉世皆知,細緻的臉龐,深遂的雙眸,亮紫色的眼睛,使得他自幼就能在電影界建立難以憾動的地位與身價,而且Taylor不是樽漂亮的花瓶,兩座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肯定了他的實力,Cleopatra雖然稱不上是Taylor演技上的代表作,但從這部好大喜功的作品中,卻可以很清晰地看出他在業界甚至歷史上的定位與理由。Elizabeth Taylor闖蕩事業的年代是所謂的好萊塢片場黃金時期,那是一個造星,甚至造神的時代,鎂光燈都聚焦在明星身上,尤其是一線大明星,在視覺媒介有限的日子裡,宛如希臘諸神生活在人間,一舉一動,愛恨嗔痴皆如神話,都像史詩,這也反映在那時候演員的生活型態和演出取向上,那種帶點劇場甚至有些作態的肢體與唸白展現,建構起明星在黃金時代的特殊身分,Taylor本來就是極有聲架的演員,演起女王格外有氣勢,加之做為史上第一位百萬薪資報酬的女星合約(再加上超時工資,一般認為其在此片的薪資超過兩百萬),Cleopatra可說是Elizabeth Taylor的加冕典禮,也理所當然地成為後人從Taylor聯想到的電影裡名列首席。Cleopatra裡飾演凱撒的Rex Harrison有句台詞是對埃及豔后說,你似乎你一天美艷勝過一天,不過戲外衰老是無可避免的現實,即使受上天恩寵的Elizabeth Taylor亦如是,不像Grace Kelly的早逝,Audrey Hepburn人生跑道的轉移,或是Marlene Dietrich的完全隱居(記得有次看到訪談晚年Dietrich的影片足足讓我震驚個好幾天,怎麼也難以相信那個衰老虛弱的老太婆是曾經叱吒影壇的緋紅女皇),在依然活躍,習慣被關注的Taylor身上,歲月和傳媒的無情看來就格外殘忍(不過美人胚子還是美人胚子,有幾個人到六七十歲能像Elizabeth Taylor?)。幾乎每個媒體在報導過世的消息時,都會講到代表一個時代的結束,現在已經沒有,也難以再有那樣的大明星了,其中我個人最偏好BBC新聞的結語,引用我最喜愛的好萊塢電影Sunset Boulevard的一句台詞”Miss Taylor is big, it’s the picture that got small”,精巧地推崇一代巨星的傳奇地位,也點出其晚年面臨的狀況。
承受如此厚讚,Elizabeth Taylor當之無愧。
(Hollywood 10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