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4日 星期四
Frankenstein
闊別20年,在電影界揚名利萬的導演Danny Boyle回歸劇場,頂著奧斯卡大獎和奧運總策劃的光環,”Frankenstein”還沒上演即銷售一空,作為一名熟捻並喜愛使用視覺效果來突顯戲劇張力的創作者,Boyle版的”Frankenstein”打從一開始就擄獲觀眾的目光,怪人裸身扭曲地誕生,緊接著又是器械又有蒸氣,整場戲的舞台轉移和變換都毫不遮掩,明顯地是做為展現設計能耐的一項賣點。Boyles版”Frankenstein”的另外兩樣特色,彼此間也有一定的關聯性,首先便是分別飾演科學家和怪人的兩大主角,Jonny Lee Miller和Benedict Cumberbatch,會隨著場次交換扮演對象,Boyle這樣的安排其實根植於另一特色,此劇的劇本與Mary Shelley的小說原著有著明顯的差異,編劇Nick Dear更關注創造者與被造物的曖昧和同質性,以及兩著間相依難解的牽聯與命運,也促使結局走向更開放,更Conrad式往人性自身探索與迷失的方向,或者可以這麼說,為更現代主義觀點的改動,而這樣的位移也無疑給曾執導過28 Days Later和Sunshine等包裹特殊類型電影外衣,實質上專注在人性探詢的Boyle一個熟悉又擅長發揮的舞台。其實怪人隨著時代的轉變,從各個年代”Frankenstein”的電影版本便可瞧出端倪,早期無聲片時代多半強調人逾越神的職份所產生的災難,總讓人聯想到古猶太的Golem傳說,隨著時間演進,著重點逐漸往怪人的內心轉移,其孤獨感成為中心,甚至是對整個現代社會下個人處境的隱喻,Victor Erice以幼童視點拍出來的El espíritu de la colmena即是其中的佼佼者,跳脫既定印象,用兒童電影的類型重新講述一個動人的故事,有些人或許會對Boyle和Dear的改編感到不那麼舒暢,這也是所有更動原著所面對的挑戰,不過從歷史上來看,”Frankenstein”的與時演變,正可說明這本Mary Shelley在18歲開始寫的小說,如何領先他的世代,在每個時期都能給予人們強烈投入與再詮釋的渴求,改編,給經典做了最有力的註腳。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