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1929年The New Babylon在莫斯科上映的時候,是既不叫好也不叫座,情況可謂悲慘至極,不過了解此片的背景,便可知曉這其實不怪罪幕後的班底,這一切還得細說從頭。兩名導演Grigri Kozintsev和Leonid Trauberg並非為了拍攝The New Babylon才開始合作的新組合,他們兩人從求學時期就是老搭檔,畢業後一同投入劇場工作,早期以前衛劇場作為主軸,爾後逐漸轉向歷史劇場,兩人偏好Nikolai Gogol的作品,跨足拍電影後常將其劇本或小說改編搬上螢幕,The New Babylon本身和Gogol並沒有什麼直接的關連,但電影配樂他們找來年輕意氣風發的Shostakovich,除了名氣以外,很大的原因是當時Shostakovich剛完成生平的第一齣歌劇”Nose”便是改編自Gogol的”Gamblers”。 The New Babylon劇情背景取材於普法戰爭與巴黎公社,Kozintsev和Trauberg對公社時期的藝術作了詳細的研究,還實地跑到巴黎查訪,拍了幾個代表該城的鏡頭,在視覺上此片可以看到Manet、Degas、Daumier和Renoir等人的影子,其他相關有影響的文稿包含Marx和Zola等作家的作品,Zola幫助描繪當時社會的風貌,而Marx的”The Class Struggle in France”則賦予本片「幽靈般的巴黎」氣氛的靈感來源,這樣大量援用資料和使用拼貼的手法,加上霧化景深等實驗鏡頭拍攝的效果,讓The New Babylon有著十分強烈的表現主義風格,Shostakovich在看過之後必然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樣的,在配樂譜寫上也大量使用拼貼,Offenbach和Tchaikovsky等作曲家的片段時可聽聞,作為主旋律的”La Marseillaise”更是各種變奏貫穿全片。Kozintsev和Trauberg的影像和Shostakovich的音樂都堪稱俄國電影史的里程碑,在內部試映也一致獲得好評,但就在公開上映前官方對電影的悲劇結局表示不滿,認為對無產階級團結有負面效果,要求重新剪接,只有幾個星期的時間限制下,Kozintsev和Trauberg倉卒的重剪破壞了影片整體的感覺,更大的災難是配樂,Shostakovich也被迫跟著修改,想當然爾是完全毀滅的他的傳世之作。The New Babylon含冤了近半個世紀,在蘇聯電影黃金年代的封神榜裡長期被忽視,直到70年代Shostakovich學院整理作曲家全部作品時才開始嘗試修復還原,觀眾方始得見接近原始的版本,這次在蘇聯電影季放映的是BFI和BBC在80年代合作的修復版,雖有些部分仍然可以看出影音銜接不是那麼完美,但已可以充分顯示此片的魅力,希望在各界的努力和合作下,The New Babylon有終極修復版面世的日子。
(Kino: Russian Film Pioneer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