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4日 星期三
The Tempest
不知道是莎翁的作品具有穿透文化的感染力和卓越的適應性,還是最近倫敦太多Chekhov的製作, Cheek by Jowl劇團Declan Donnellan導演一眾俄羅斯演員的”Tempest”竟給我一種似曾相識Chekhov風格的感覺,即使書面上印著”Chekhov International Theatre Festival”的字樣,這還是件非常奇特的現象,不提莎翁式的對白轉換成俄語再翻譯回英文字幕的隔閡,畢竟我這個完全不懂俄文,英文又半調子的觀眾能從語言上看出什麼多深層的門道是超出知識學養,單就”Tempest”作為一齣17世紀初,Shakespeare晚年寫成生平最後的一部傳奇劇本,與Chekhov慣常描寫的通俗劇相異何只千萬里計,究竟兩種天差地遠的戲劇本文是如何碰撞在一起,隱藏在背後的秘訣也許就是戲劇迷人的因素。透過Cheek by Jowl,我驚訝地發現”Tempest”很適合拿來和俄羅斯這個國家作為對照,在廣裘浩大的土地上,有相當長的日子得要和惡劣的天候共生共存,和大自然依存的關係很像劇中島民之於Prospero和他的魔法,有著同時包含敬畏與抵抗的微妙心態,而”Tempest”經過幾百年的詮釋與理解,到今天成為對自由的思索和後殖民主義觀點投射的範本,很大程度上也和俄國不斷與較文明或較野蠻勢力接觸的歷史有點相似,作為同為東西方眼中的他者,俄羅斯可能是最能夠領會Miranda和Caliban一體兩面本質的民族(這個版本裡,Miranda幾乎就是女性版的Caliban,當劇中一行人將離開島嶼之際,Miranda更是最捨不得Caliban的角色),加上蘇聯在約百年期間經歷過兩次根本價值的巨大變革,帝制到共產主義以及共產主義到資本主義,除了能夠和劇中人物遭逢巨變的敘事相呼應外,原作者莎翁活躍的年月也是一個封建過渡到資本主義的時代。從這個角度來看,如果我沒有太誇張地過度詮釋,那麼Cheek by Jowl版的”Tempest”那些大量具有民族色彩的音樂和舞蹈,人類和超自然力量碰撞的可笑與荒唐,穿越時空背景的超現實場景,都顯得成就一種詭異卻順理成章的表現方法,而這其中既荒謬又殘酷的幽默,豈不就是某些俄國文學,尤其以Chekhov為代表的特色所在嗎?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