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6日 星期一
Rites: Stravinsky’s the Rite of Spring with Live 3D Visuals
這年頭什麼都要玩3D,進電影院或美術館看立體視覺效果早是家常便飯,現在連聽音樂會都要戴上3D眼鏡。科技當然還沒有發展到戴個眼鏡就能看到音樂具體的形象,立體效果部分主要是數位藝術工作者Klaus Obermaier使用32個散置舞台四周的微形攝影機捕捉舞者Julia Mach的動作,經由電腦合成即時投射在螢幕上,隨著Ilan Volkov指揮City of Birmingham Symphony Orchestra演奏Stravinsky的”The Rite of Spring”,觀眾可以同時看到Mach現場的表演和Obermaier處理過後的影像,從肢體變形到疊置拼貼,Obermaier利用現代科技製造出的風格,其實帶有近百年前,也就是”The Rite of Spring”面世不久後,歐洲影像實驗先趨的神采。依照個人的經驗,我自己對3D電影並沒有太大的喜好,影像能不能浮出螢幕,至少在目前的情況,老實說是沒有辦法使其看起來更真實,首先,電影自發明以來,和觀眾建立的互動模式即非模擬可觸碰的型態,剪接和鏡頭的運動及放設位置等電影語言,都是針對一個人坐在黑暗空間裡接受特定距離外的影像所設計的,影像的大小牽扯到觀看者被包圍的感官確實有相當程度的影響,立不立體反倒不那麼重要,更何況,在怎麼樣也是視覺上的刺激,無法實際在觸覺上得到滿足。再者,或許3D技術現在雖然蔚為風潮,但技術上還未臻成熟,在追求立體所展現真實感的同時,其他面向則有相對顯得更不真實的危險性,例如螢幕範圍所造成的框架,在立體效果無法飛越的情形下顯得十分尷尬,原本該呼之欲出的感受瞬間充滿了侷限的壓抑,此外景深的不協調也是一大問題,3D往往把影像帶回偶劇或皮影戲的效果,而非觀賞電影的延展。上述的兩個觀點,我認為前者更加重要,電影是真實的再現,是經由巧思後的質變,以擬仿或旁觸其他經驗的手法來達到目的,所謂的真實遠超過複製這般動作。說了這麼一大串,並不代表我不喜歡此次的音樂會,相反的,我認為以當下的3D技術與思維,這樣結合音樂,實驗影像可能性是最理想的形式,也跳脫了像不像、真不真實的窠臼,而不能不提的,如果說3D其創新方面的自我期許,”The Rite of Spring”就是非常具象徵性的選擇,畢竟1913年Stravinsky在巴黎將此芭蕾舞劇登台之時,其劃時代的斷裂和拼貼元素造成極大的騷動,近百年過去了,3D的發展在革新創造的光芒遠被娛樂價值掩蓋,是讓大眾思考立體影像更寬廣空間的未來的可能性了。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