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0日 星期六

Richard III

本來因為一連串的旅行等事情錯過事先訂票,Sam Mendes和Kevin Spacey再度合作的魅力無窮,沒幾天所有場次都告銷售一空,只好找一天排排看退票,可是早一個多小時到劇院已經有十幾個人排隊,即使希望不大,仍硬著頭皮跟著排下去,沒想到非常非常地幸運,離演出約半小時的時候,一名老太太來問隊伍中有沒有人是一個人來看戲的,他兒子生病臨時無法赴約,於是就把這張極好位置的票讓出來,且為免費贈送,於是我就得到了欣賞好戲的機會,再一次感激這位好心的戲友。”Richard III”是為期三年Bridge Project的壓軸之作,倫敦、紐約下檔後到世界短期巡迴整個計畫就將結束,Mendes說打從一開始決定要處理這名心思複雜且狡詐的人物,Spacey即是不二人選,綜觀全劇,Mendes也確實將之塑造成一座給Spacey盡情飆戲的大舞台,在演出風格上King Richard就是最外顯最戲劇化的角色,原著的駝背描寫還不夠,導演更把跛腳的形象加諸其身,目的不外乎用身軀和動作的畸形反映心理的扭曲,這樣的設定很難不讓人聯想到Spacey在Usual Suspects裡的樣子,猶有甚之,Mendes還安排了一段影像,用特寫讓Spacey面部表情得以發揮,肢體和臉部表情都受到注視,除顯現Spacey舉手頭足皆是戲的實力,也說明了Mendes對兩種表演媒介的理解與掌握都十分出色。毫無疑問地Spacey是整齣戲的支柱與焦點,但在他光芒掩照下的其他許多細節同時也值得一書,首先環繞周圍眾多大大小小的角色,在相較沒有那麼風格化的演出形式下,依舊交足功課,把這個”Richard III”版本齊力推往一個強烈鮮明的方向,此外處決時在門板上畫叉及關燈等象徵性的動作也使此劇難忘,而難忘,對我來說就是戲劇成敗的最重要關鍵。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