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製片人Arthur Freed拿著Meet Me in St. Louis的計畫找上Judy Garland的時候,這名集演技、歌喉、美貌於一身的超級巨星並不是很感興趣,雖然當年Garland不過21歲,但童星出身,兩歲就開始拍片的他,之前已經演出過19部電影,經由Wizard of the Oz奠定好萊塢頂級演員的地位,往後MGM逐步讓Garland轉型,擺脫童星的形象,飾演與自己年齡相若的角色,在For Me and My Gal和Presenting Lily Mars等片都取得巨大的成功,因為這樣的背景,Garland對Meet Me in St. Louis裡又要扮小(Wizard of the Oz的Dorothy已經比實際年紀小上五六歲),少女懷春的角色Esther有所抗拒也就不足為奇,但Freed畢竟和Garland合作過多次,具備長年的信賴與交情,Garland最後還是答應擔綱演出,歷史證明了Freed認為非Garland莫屬的堅持確實獨具慧眼,而Garland也藉著MGM歌舞類型的鼎盛年代為自己年華正茂的光彩留下最美麗的身影。Meet Me in St. Louis的確是Garland全盛時期的代表作,其中最被後世津津樂道的就是在拍攝的期間正和導演Vincente Minnelli交往,都說戀愛中的女人最漂亮,原本即對螢幕戀曲駕輕就熟的Garland,自己正處火熱的甜蜜期,散發出來的魅力自然更加驚人,Minnelli也把這部電影當作一封向Garland傾吐愛意的情書,在用心的經營下,可說每個關於愛侶的鏡頭都美不勝收。Meet Me in St. Louis是Minnelli正式掛名執導的第三部電影,也是他的第一部Technicolor作品,大成本大製作,戮力在每個細節都做到盡善盡美,Smith家的家具擺設各個皆精緻考究,世紀初聖路易將要舉辦萬博會的繁華展現地美輪美奐,作為一齣歌舞片,裡面的曲目非常膾炙人口,有些是改編世紀交替期間的流行歌曲,大多數美國人原本就熟悉這些曲調,原創的部分同樣琅琅上口,我最近找來不少Garland的唱片感受他的風采,其中不少是淡出影壇後的現場演唱錄音,Garland代表作品眾多,但我注意到每當開始歡唱”The Trolley Song”時觀眾報以的掌聲和呼聲總是最興奮最踴躍的,甚至超過”Over the Rainbow”,可見此曲多麼地深入民心。編劇也是本片廣受歡迎的重要環節,Meet Me in St. Louis改編自Sally Benson在New Yorker上刊載描寫自己幼年時期的小說”5135 Kensington”,內容圍繞在家庭的溫暖、鄰里的友誼、情竇初開的甜美,和將要離開前述總總美好的惆悵,都是容易打動人的情感,真是萬中選一適合好萊塢的題材,原著是以作者本身兒童的眼光表現這些感情與變遷,電影劇本則作出不少更動把主導的角色放到二姐Esther身上,讓大明星站在鎂光燈的焦點位置好好發揮,也使愛情的成分得到提升,即使如此,小女孩Tootie的角色還是叫人難忘,觀眾實在無法不喜歡這名小淘氣,金像獎當年甚至多創了個獎項給表現卓越的小童星Margaret O’Brien,從劇本到演員到導演到音樂,Meet Me in St. Louis都享盡天時地利人和,成為經典絲毫不意外。現實生活Benson一家最後還是離開了聖路易遷居紐約,但電影卻是個美好的結局,一家之主爸爸Alonzo決定留在聖路易,影片在全家參觀博覽會,河畔璀璨的煙火下落幕,電影畢竟是電影,人生往往難求這份美妙,Garland和Minnelli的婚姻維持沒有幾年,他的身體因當童星時為了拍片依照片場囑咐長期服藥而搞壞,過不到十年,狀態體型都開始完全走樣,雖然巨星還是巨星,他的天份和毅力仍叫每次演出都無比迷人,最後還是負荷不了離開影壇,在47歲時就離開人世,但一個世代接著一個世代,都不會忘記Judy Garland的美好,一個世代跟著一個世代會接連迷戀其醉人的神采,而這一切燦爛的至高處,就是Meet Me in St. Louis。
(Hollywood 10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