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我是絕對不觸碰沒有看過的電影,但此番講的並非片子本身,而是環繞其間有關得獎的看法,就破個例好了。我個人對Oscar向來沒有特別關注,有的話也是留意一下哪些電影入圍可以找來看看,誰拿大獎不是特別重要,畢竟這是一個Titanic和Schindler’s List都能拿獎拿到手軟的平台,要有什麼期望恐怕是和自己過不去,這世界上每天碰到要吐血的事情夠多了,為了八竿子打不著的小金人不開心真的是沒有必要。不過不可否認好萊塢一年一度的大拜拜是影壇絕大的盛事,就算不刻意關心,當時間接近的時候,傳媒多如牛毛的報導和臆測想不接收到一些訊息也難。今年倒是讓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不只一次,在不同的台灣廣播節目裡聽到不只一位所謂「影評」和「資深影劇記者」提到大熱門The Artist有爆冷在大獎鎩羽而歸的機會,論點不外乎其主要製作團隊與拍攝班底,例如導演Michel Hazanavicius和男主角jean Dujardin都來自法國,美國人肯不肯把票投給法國人是個問題,換句話說,The Artist是外來者,血統不純正。老實說我沒有特別留意相關資訊,反正電影是打算四月以後在BFI Southbank上映才打算去看,當下聽了只覺得滿有道理,影評就是專業,資深就是資產,這麼聰明有想法的觀點不講我還真沒料到之類的反應。隨著時間進入週末,英國的電視新聞也開始大幅報導Oscar的相關消息,英國電視台在美國都派駐有大量各式的專業記者,他們也訪問了很多好萊塢當地的電影工作者和學者,好玩的是,不管轉到哪一台訪問哪個電影人,得到的論點都恰恰和前述台灣名家的看法相反,他們大多十分認同The Artist,不僅為了講的是以好萊塢為背景的故事,更因為此片是從頭到尾都在好萊塢片場製作拍攝的電影,就這點而言,The Artist可說是地道的好萊塢產品,BBC等電視台還指出,由於成本考量,現今好萊塢的製作絕大多數都不在好萊塢拍攝,英國、中歐、甚至邁阿密等地都更加熱門,十年前好萊塢片場每年還拍攝出百多部影片,到了前年只剩下兩部,銳減的速度極之驚人,難怪和夢工廠產業相關的人士會對向好萊塢致敬又在其土地上欇製的The Artist視如己出,備感興奮了,順便一提,被認為最大對手的Hugo雖導演Martin Scorsese是土生土長的美國大匠,但幾乎全片是在英國完成的,誰的血統比較純正,還真是難說。我無意預測今晚誰將勝出,The Artist和Hugo自己都尚未觀看,也許The Artist的表現真的會不如預期,但其中的因素是不是像台灣電影專家所言,卻很可能不是他們的邏輯想像。一部法國人拍的美國電影歷史切片和一部美國人拍的法國電影歷史切片,我想誰贏誰輸不是太重要,重要的是觀眾有機會發掘那個美好的年代,有好多電影值得拿出來細細品味,默片和製造出他們的影像鍊金魔法師們,是多麼地迷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