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8日 星期二

Otets i syn (Father and Son)

在標幟個人風格成熟的Mother and Son面世六年後,Sokurov把目光轉向父子間的情誼,這是原本計畫親情三部曲的第二部,至於第三部Two Brothers and a Sister暫時只知道很有可能會是下一個完成的劇情長片,不過就算趕得及在明年上映(以導演近年的劇情片拍攝速度機會似乎並不是很大),兩片之間也讓影迷引頸期盼了十年。父與子的關係向來是Sokurov喜好處理的題材,第一部電影The Lonely Voice of Man就有關於戰爭完結兒子返鄉面對父親的情節,而The Second Circle則全片講述一個處理父親後事兒子的故事,不過這兩部電影說的都是父親的缺席,不論是精神還是身體,The Lonely Voice of Man裡的父親無法理解和慰藉兒子戰時所受的創傷,只能手足無措地看著愛子走上絕路,The Second Circle雖然慢慢地堆積出父子間的感情與羈絆,但從一開始父親就已經往生,且各種跡象都顯示生前兩人的關係是疏遠的,情感主要還是單方面的發覺與流洩。不過Father and Son就完全不是這麼回事,這次Sokurov營造了一個濃郁難分難解的父子之情,兩人感情好到一起睡覺、玩耍、談心,父親不再缺席,還是兒子最堅定的保護和依靠。整部片子幾乎就只在講兒子自軍校回家渡過的一個週末,爺倆的互動是唯一特別關注的主題,其他演員人數和戲份都極少,且很難闖進父子的世界,結尾長年比鄰的玩伴問兒子可不可以搬來一起住,被很清楚簡單地拒絕,父與子容不下任何人介入他們的情感。但Sokurov並非要拍一部全然頌讚永恆親子之愛的電影,這對少不了彼此的父子也存在許多陰影,事實上此片的背景就刻意設定在別離(並不是永別)前的時間點上,不只是兒子要銷假回校受訓,也是不久的未來,成長到一定的年齡會面臨各自尋找新的工作和家庭的情況,孩子大了,終需一別。Father and Son自推出以來,被認為具有同志或畸戀暗喻的說法不曾停息,雖然Sokurov對此現象不以為然,但老實說這也怪不了別人,Father and Son充滿了男性朣體的展現,過不了多久就是一場運動或鍛鍊下的肌肉線條畫面,Sokurov編寫的對白又曖昧不清,對故人之子的講話似乎同時在暗示本身和兒子間的實際關係,連兒子的女友都因為感覺他愛父親甚過愛自已而選擇分手,更不用說開場那段又是赤膊肉體交纏又是張嘴呻吟的父親安撫作噩夢兒子的段落,強烈地讓觀眾第一印象就會往同性愛戀的方向想像。同樣的,要全然定義為深厚的父子之情也說得通,就此點而言,我猜測Sokurov可能要把這種感情提升到一種接近宗教的層次,長久以來俄羅斯文人藝術家向有把人物(或其心境和動機)聖化的傳統,電影也不例外,常見移植聖像畫等表現方法到主角身上的例子,Father and Son裡父子兩人都俊美健碩地像雕像一般(飾演女友的Marina Zasukhina也清麗脫俗地不可方物),兒子更不只一次提到聖人著作裡論及父愛的句子:「父親的愛是種折磨,而兒子愛父親的方式是使自己受折磨」,我不懂俄文,但英文翻譯是”A father’s love is crucifying; a son’s love is crucified”,crucifixion通常指的是基督受難或聖徒殉道,和常人的苦難折磨有層次意義上的差別,宗教意味不可謂不濃厚,也許Sokurov是要把人類父子的愛比擬作聖父聖子的愛也說不定,當然,這是我個人的想法,沒有實質的驗證,不過Sokurov倒是曾表示父子間的關係有指涉國家社會之於個人的意涵,可見觀看他的電影本來就有放大涵義和深入解讀的必要,他的影像本文從來不僅止於表面,那模糊的暗湧才是意義的所在。

(Sokurov: A Spiritual Voice)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