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kaël現在被認為是Dreyer導演生涯的重要里程碑,同時也是影響後世深遠的室內劇類型的先行作品,這其中得歸功技術以及敘事架構的精緻程度。再到德國拍片,這次是由歐洲數一數二的大公司UFA投資,Dreyer擁有足夠的資源支撐他的想法,合作的幕後班底也是頂級的業界人士,其中最著名的有Murnau的The Last Laugh等片的攝影師Karl Freund等人,之前Dreyer的電影已經可以看得出他對場景設計的用心,到了此片獲得幕後精英的輔佐,精緻業已不僅是理解上而是完全可以就視覺清楚感受到的層級。但Mikaël真正的精準還是整體架構上的豐滿,遵循著古典戲劇格律的環環相扣,深刻卻不張揚,同時總是指涉角色間糾葛的心理關係,這種精心的巧妙俯拾皆是,飯局上討論死亡的話題看似和劇情關係不密切,實則隱約預示了悲劇的結局,隨後畫家Zoret表示自己將要繪畫Ceasar遇刺的主題,其集模特兒、謬絲與繼承者,卻被剝奪作畫未來的Mikaël反問自己是不是扮演Brutus,不著痕跡地暗示親若父子的兩人存有的心結,最出色的莫過Zoret畫不好Lucia Zamikoff殿下的眼神(Zoret最初並非自願要幫對方畫像,意喻創作自主之必要性),由Mikaël代筆完成,這個詮釋靈魂之窗的舉措是Mikaël與Lucia戀情的開端,也是多角關係複雜化之始,而且此後一直到劇終,沒有任何線索指向Mikaël有再次作畫的意欲與機會,突顯了情感流露勝過藝術技巧的潛在意涵。我未曾閱讀過Herman Bang的原著,不清楚哪些細節為Bang原有哪些是Dreyer的巧思,不過就算全部都是原作者的想法,Dreyer影像的闡釋依舊傑出,以上面提到的畫眼段落為例,Dreyer用當時少見的大量臉部甚至眼部特寫鏡頭呈現感情的交流,想必就非Bang的文字所及了。Mikaël不論電影或小說都被認為具有明顯的同性戀涵義,Zoret和Mikaël師徒兩人的愛恨情節,既像父子又像戀人,連藝評人Switt對Zoret的關懷都顯得有點超乎常情,勾勒出一幅三加一角,牽扯禁忌與不倫的感情關係,室內劇角色和場景的簡約更加深了人物間互動的張力,而且Dreyer是有意識到其中的男性情誼,曾表示在同志意涵方面,他自認並未刻意消減或加重原著的描述。最後得說說演員,Dreyer的創作生涯在選角的眼光上一直受到讚揚,本片的三名主角的長相都極其漂亮,且分屬不同的類型,飾演Mikaël的Walter Slezak是秀麗的花美男,演Zoret的Benjamin Christensen則是成熟男人的典型,女主角Nora Gregor甚至在不同遠近鏡頭和燈光的轉換下,都能散發出不同的美感,可見Mikaël的成功是多面的,每個環節都照顧到方有其今天的地位與成就。
(The Passion of Carl Theodor Dreyer)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