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5日 星期二

Mademoiselle Julie

這是一場我在七八個月前就訂好票的戲劇,想想看由感情能收能放的Julitte Binoche演出人性與社會環境衝突飽滿的August Strindberg劇作,絕對是戲迷今年注目的焦點。法國和”Mademoiselle Julie”的關係頗深,當年法業界對此劇極為著迷,男女與階級等皆是熱門議題,間接奠定Strindberg國際知名的地位。或許因為如此,導演Frédéric Fisbach嘗試賦予本劇更新的時代內涵,使此法人已非常熟悉的作品,能夠呈現較不同的樣貌,FisbachJulie偏向對自我,以及對另一個性別的探詢與理解,階級部分稍減,反而有一點點Hamlet的況味。但帶給整齣戲觀感上最大影響的既非Fisbach的本文詮釋,也不Binoche的演繹方法,而是負責舞台、燈光的Laurent P. Berger Berger 設計的舞台一派簡潔光亮,大片玻璃門窗搭配白色的枚框,加上BlondieMarvin Gaye的音樂 Lavin設計師Alber Elbaz打造的服裝,現代時尚感十足,只不過,這齣設計質感出眾的”Mademoiselle Julie”,卻在此特點上重重地削弱了原作緊迫的戲劇張力。Binoche在接受BBC訪問時表示,他喜愛Strindberg勝過Ibsen,認為Ibsen筆下人物是在劇作家腦中仔細建構下的產物,有著無懈可擊的完美架構,但缺乏角色投身一個危機的環境裡,生命面臨不可知所碰撞出的能量。寫”Mademoiselle Julie”之際Strindberg正與妻子鬧離婚,白天兩人爭鋒相向,欲置對方於死地,夜色降臨後,卻又無法克制地相互交歡,根本就是JulieJean的真實原型”Mademoiselle Julie”這只花了Strindberg兩個星期就完成的劇本,的確處處湧現拳拳到肉的愛恨糾纏,真實入骨而不見刀斧痕跡。這樣的一場戲,當觀眾必須隔著玻璃,看著身穿華服,在貌似展示平台的廚房裡走動交談,那份感同身受的力道便減弱許多。並不是說我保守頑固,看到改編就不順眼,而是改動得要切合需要,或用另一種方式表現主題,或從根本及外觀解構原旨,Fisbach”Mademoiselle Julie”在這兩點似乎都未竟人意,有些浪費掉一個驚心動魄的室內劇作品。話說回Strindberg,了解此劇精髓者莫過作者本人,他自己曾言最適合”Mademoiselle Julie”的形式就是小劇場,讓觀眾盡量與演員間沒有隔閡,從這點來說,Fisbach的製作是背道而馳了,反而春季Patrick Marber”After Miss Julie”更吻合Strindberg的構想,在演員和觀眾幾乎沒有距離的Young Vic,記得當時坐在第一排,JulieJean的怒鬥與歡愛就在面前發生,很多時候演員都快貼到自己臉上去了,那才真的能夠感受到人物澎湃的情感,才真的是看得過癮,也才最得以體現Strindberg的精妙所在,而Binoche睽違倫敦12載的劇場作品,只能說有點諷刺,有點矛盾,是場漂亮的遺憾。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