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2日 星期六

Masterpieces of Chinese Painting 700 – 1900

至少以我個人過去十幾年在倫敦看展的經驗,關於中國藝術與文物的部分總有不盡人意的缺憾,明顯不能和其他文化的大型展覽抗衡,然而,V&A推出的中國繪畫特展不論質或量,在兩岸三地以外的海外展覽歷史皆稱得上一樁難得一見的盛事,即便2007-08大英轟動一時的秦始皇兵馬俑展都無法與之相提並論。如名稱所示,這次的展覽呈現西元7001900,從唐朝直到清末,橫跨1200年的名作,可說有系統地整理介紹了中國繪畫的發展。中國名畫展以唐、五代的宗教畫開頭,絕大部分是向巴黎Musée Guimet商借,來自敦煌莫高窟的經幡,除了年代久遠,尤其當時作畫在絲綢的材質上(絹本),保存本來就極之不易,更別說唐武宗、後周世宗等的滅佛運動,流傳至今意義重大。另外,拿宗教畫作為起始,相信西方觀眾必然較能夠理解,雖然時間上有所不同,但不論背景(皆為外地傳入,基督教從中東猶太地區傳進歐洲,佛教從印度傳進中土),或美學沿革(皆逐漸形成表現、融合當地習俗、風情的獨到特色),都有可供比較的相似處。如同歐洲宗教繪畫的在地化,佛教繪畫到中土後也呈現唐人形象、服飾、建築與風景等特徵,而由於敦煌距離唐都長安不遠,這批繪畫甚至反映了當時的流行趨向,顯見宗教畫不僅能夠表現靈性、精神方面的思維,就時代、社會層面而言,也是珍貴的紀錄。宋代被稱作中國繪畫史的黃金時期,主要是因為宮廷和文人畫的興起,現在所熟悉的山水、花鳥等類別都在此階段成熟也奠定了內容與風格的基本範疇。首先,開創了描述作者心靈精神,而非事物客體表相的美學思想,人物隱於山林,景貌模糊在雲霧繚繞中,表達文人淡泊名利,與天地融為一體的志向,同時蘇軾提出書畫合一的方法,更突顯了人文內在精神的展現,自此中國和西方美學走往全然不同的道路。這次展覽的宋朝山水多借自美國各大博物館與大學的收藏,包括米友仁的<雲山圖>、燕文貴的<江山樓觀圖>、李公年的<冬景山水圖>等作品。另外此展也呈現了宋代宮廷畫院的精品,從宋徽宗的<瑞鶴圖>,以及特別是摹張萱的<搗練圖>,搭配他獨樹一格的瘦金體書法,細緻的筆觸技法,都顯示皇家的豐饒美感藝術,由酷愛文藝的皇帝和王公貴族主持,人才和資源都或獲得最高級的供給,已達到中國繪畫的高峰。除此之外,范寬、夏珪、馬遠等人的團扇,都是書畫合一的名家之作,值得細細品味。還有陳容的巨幅作品<九龍圖>,騰雲、駕霧、搶珠、嬉戲等栩栩如生的姿態躍然紙上,豪邁且生動,中國又素有以龍的形態譬喻人生際遇的傳統,可說是全展最受矚目的畫作之一。接下來則是元朝,雖然在中原的國祚不及百年,但這個蒙古人所建立政權,還是在繪畫史上留下一抹濃厚外族入侵情結的特色。不論趙孟頫、趙雍、趙麟祖孫三人的<三世人馬圖>,還是龔開的<駿骨圖>,都以馬背上起家的新皇室的象徵為題,一肥一瘦,似代表著不同的心境,一個是愛馬成癡的前朝皇裔畫家,一個借瘦骨嶙峋,蕭瑟之境的伏櫪千里馬,暗示不屈的心志。同樣的,錢遠的<春雨鳴鳩圖>,和鄭思肖的<墨蘭圖>與王冕的<墨梅圖>,亦存在類似的對比,春與冬,啼叫的鳩鳥與失根的蘭花及冽風中的梅花,意義再明顯不過。其他元代繪畫方面,一禎甚少人留意,連畫者姓名都佚失的<達摩渡江圖>吸引了我的目光,圖裡達摩的頭部用細緻的筆法勾勒,但頸部以下,則以簡單的筆觸處理,工筆和大寫意並置,甚至在一個形體上呈現,我個人認為是非常瀟灑的。進入明清兩朝的中國繪畫已經爛熟,技法純熟前所未見,在這個展間最大的區域,山水、仕女畫的大家相互爭艷,從仇英、戴進、沈周、杜堇、唐寅、文徵明,到龔賢、董其昌,畫工、色澤、趣味都各擅勝場,然而其(古典,如果可以容我這麼用的話)美學也走到了末梢,這點也是我認為國畫迷人的地方:當越來越琢磨在技藝,它本來所要追求的內在精神反而逐漸流失,尤其山水畫,靈韻實難與宋代大家相比。這或許也是為何明清展間裡我自己最偏愛石濤和八大山人的作品,兩位活在清朝的明朝遺民,與當時的仿古潮流相左,蒼莽且大氣磅礡,盡顯亡國子民心境之枯寂與荒蕪,尤其八大山人的長卷<河上花圖>,字、畫皆質樸、蒼勁,有些地方幾乎可以抽象形容,七旬老人的經歷與心境,透過繪畫,經過眼簾,潑灑在觀眾的心坎裡,這才是國畫的境界,絕對是我本展的至愛。我是個受西洋藝術灌溉長大的孩子,中國藝術接觸、理解都很膚淺,V&A借自中、美、日、歐的特展讓我有機會一飽眼福,在繪畫的演進、形式風格的發展,乃至於不同國家的裝禎(例如中國和日本就完全不同),都看得興味盎然,在往後的日子,肯定觀畫會有更寬廣的視野。唯一較可惜的是,此展沒有來自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展品,作為中國文物最重要的收藏單位,若有參與應該會更完美、精彩,不能不說有份遺憾。

2 則留言:

牧羊女的風鈴詩坊 提到...

石濤和八大山人
我也很喜歡
畫面上的簡,其實真不簡單
況且那畫裡還藏有特別的意義呢

l'exile 提到...

我應該要多花點時間研究中國藝術
不過這裡相關的展覽很少 要親身接觸真的有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