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4日 星期五

Au revoir, Sylvie















這兩年看了三齣Sylvie Guillem擔綱的劇碼: “Push””Sacred Monster””Life in Progress”。因為Guillem宣布今年底告別舞台,使得近年Sadler’s Well場齣齣到席的我,更是格外珍惜。前兩齣在購票的時候Guillem還未宣告高掛舞鞋,但上檔前都已知道了,觀看時不免帶點回顧的複雜情緒,特別兩者皆為以往看過的作品。
我的Sylvie Guillem初體驗便是這位被譽為當代最傑出的芭蕾舞者,在業界一片驚訝聲中,離開古典投入現代舞蹈,真正在轉換跑道後奠下名聲的作品”Push”。即便過了十年細節的記憶已很模糊,即便十年前舞劇沒看過幾場,別說門道連點舞蹈的基本概念都沒有,”Push”於我依然是一記改變生命的震撼彈,一如第一次看Ingmar BergmanPersona或是在劇院觀賞Katie Mitchell”Waves”,舞蹈和電影及劇場,從此都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有段時間不看便覺得某種缺乏滲透深處,非得解解饞不可。”Push”開始於Guillem的獨舞,在Micheal Hull昏暗卻能聚焦肢體運動的燈光,和Carlos Montoya譜寫充滿生命力的佛朗明哥西班牙吉他配樂襯托下,Guillem的每個旋轉、每個延展、每個姿態都如此流暢清朗,絲毫沒有一點多餘、拖拉,那滿富力量的肌理展現和輕盈的動作渾然天成,舉手投足都散發無比的自信,Russell Maliphant的編舞就像是舞者自然舒展開來的,連節奏都像只屬Guillem自己所有,寫意、獨特,卻又精準,一下子就讓我為之著迷。坐在最後一排的我好像整個觀眾席都消失了,完全被吸引、聚焦在Guillem身上,這樣的感覺,在看他演出的作品幾乎每次都會產生,雖說其他出色的舞者也常會讓我有類似的經驗,但Guillem無疑是最強烈、最難忘懷的,而對於其他的體驗我也不能避免地聯想到Guillem
”Push”充分顯示Guillem讓一個作品強烈散發個人風格,一個表演者藉自己的天賦與詮釋達到創作者的特質,這種特質到了”Sacred Monster”更為明顯。Monstre sacré一詞來自19世紀法國劇場界,用來形容表演明星到達觀眾、評論、媒體一致推崇的地位後,其形象已被神聖化,但也就在此神化的尊崇同時,也開始背負一絲差錯都不能被容忍的壓力,拘束嘗試拓展新可能性的自由,作為一個無法體驗失敗,必須諸事展現完美的神,事實上已是個非人,一個怪獸。來自北印卡塔克傳統舞蹈的Akram Khan和來自古典芭蕾的Sylvie Guillem,兩個把傳統技藝帶進現代形式,或許是當今最富盛名的男女舞者,探討深藏內心的神與魔。Guillem帶著象徵意義再清楚不過的鎖鏈登場,卸掉鎖鍊後的GuillemKhan開始分享他們各自的成長、焦慮和自我認同。其中Guillem舉了一個例子,他提到有次看花生漫畫,Sally(Charlie Brown的妹妹,同時Sally也因為音近被Sylvie Guillem上英文班的同學當作稱呼他的小名)跳繩跳得很開心,大大的笑容掛在臉上,忽然間,他開始放聲大哭,哥哥趕忙來問發生什麼事了,Sally回答他也說不上來,一切都是如此美好、歡愉,剎時間卻是一陣悲傷湧上心頭。Guillem說他自己也有相同的經驗,他熱愛舞蹈無庸置疑,但有時候,會覺得迷失、感傷,心想執著的意義是什麼,有什麼事情值得自絕於那個舞蹈以外的遼闊世界?這不只是一個小孩子的感傷,一個舞蹈家的感傷,也是人人都會面臨的感傷。
我不想要一個這邊拿一點,那邊取一些的精選Sylvie Guillem為他的告別巡演定調,”Life in Progress”裡三齣Guillem演出的段落,Akram Khan編的”Technê”,如同劇名的原始希臘文意,技藝、藝術意指來自鍛鍊、修習的知識和本領,是人類能夠創造和表演的能力本源,在這個充分展現Guillem肢體發揮劇力萬鈞的作品,Khan驅使觀眾再一次認識這個承載三十年舞蹈記憶的詩意身軀,Khan表示,他想表達的是時間和藝術間的關係,動作如何轉變成為記憶的一部分,在舞台消失後卻長留觀看者的生命中,在此概念下,還有誰比Guillem更適合詮釋? Russell Maliphant則找來同為芭蕾出身的義大利舞伶Emanuela MontanariGuillem搭配雙人舞”Here & There”,編舞家融合西方舞蹈和東方太極、瑜珈的風格,讓剛中現柔的Guillem和柔中現剛的Montanari在舞台上幾乎融為和自己起舞、對話的一個軀體。Mat Ek”Bye”在多年前寫”6,000 Miles Away”時提過,這裡不再重述,拿此作當作和觀眾的最後告別,不流於感傷,那走入人群的回眸,可看作步下舞台的Guillem融入觀眾的生活社會,十分窩心,至今過了近半年仍歷歷在目。
Sylvie Guillem選擇在五十歲的這一年退下舞台,極度自律、三十餘載日日練習不懈的他,年齡並非問題,演出水平未見任何體能上的落差,歷史上跳到更年邁的舞蹈家也在所多有,Guillem的決定確實衝擊了我。但回頭想想,這名William Forsythe口中歷史上第一位掌握自己舞蹈生命的芭蕾舞者,不過又一次在自己的時間,用自己的方式,做了個關於自己生涯規畫的重大決定。對我個人來說,Sylvie Guillem之於舞蹈,除了首要,那大概一輩子難以忘懷的肢體力量和自信呈現,還有從外貌、體型都看得出來對藝術的要求與奉獻。記錄片Sylvie Guillem at Work記錄了剛二十出頭,我現實中尚未認識的Guillem,年紀輕輕的他當時已經囊括大獎,被Rudolf Nureyev破例拔擢成為巴黎歌劇院史上最年幼的芭蕾首席。影像裡的Guillem是個瓜子臉蛋,張著一雙水汪汪大眼睛的美少女,修長精緻的體態,帶著一派自信的微笑,優雅地完成一個個精準的高難度動作。而片中也呈現天才背後的努力,在練習的挫折中不洩氣苦練直到達成目標,回家撕下再纏起腳上的層層膠布。對照二十年的變化,Guillem的四肢更顯得肌理分明,面容眼神更加堅毅幹練,鋼鐵的身體與意志就是這麼日積月累地鍛鍊成就,他由內到外,都看得出來為舞而生的雕琢,每次想到這裡,總是無限感動。

2 則留言:

Nat 提到...

實在深愛著"BYE", 也非常羨慕你跟了她的演出十年。
確實她已超越人的存在,那舞台上的身影應會永留心中吧...Au revoir.

l'exile 提到...

雖然能親眼見證傳奇十年該滿足的 但道別難免感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