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1日 星期四

Vesyolye Rebyata (Happy Guys)/ Vesna (Spring)

說到蘇聯默片以及早期有聲電影時代,Eisenstein等巨人般的名字總是壟斷了所有相關的印象,但事實上當年俄國電影的題材與風格並不是想像中的具有明顯地一致性,Grigorii V. Aleksandrov就是當時「非主流」的案例,這樣的形容說來有點荒誕,因為Aleksandrov拍的電影都是非常好萊塢式的歌舞片,節奏輕快明亮,且總是伴著曲折卻歡愉的羅曼史,怎麼看都該是主流中的主流。BFI選的兩部影片Happy GuysSpring分別是Aleksandrov生涯的首部與最後的導演作品,從中可以清楚地看見一位擅拍類型電影的導演,掩藏不住的個人特色,最讓人一見難忘的莫過於攝影機位置所營造的多層次構圖,以及效果詼諧卻在技巧上極為驚人的橫移長鏡頭運動,劇情方面,兩齣戲都在玩誤會所造成的趣味,Happy Guys敘述一名熱愛音樂的牧羊人被誤認為舉國聞名的大指揮家,身分的落差為階級和城鄉差異搭建了一座可以大開玩笑的絕妙舞台,13年之後,Aleksandrov走得離國家重視的意識形態越來越遠,Spring裡幾乎看不到對資產階級和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笑弄,講得是劇場演員Vera Shatrova去試鏡一部關於女科學家Irina Petrovna的電影裡女主角的角色,為了揣摩人物神態,跑去找Irina實際交談了解科學家的生活和想法,驚異地發覺兩人長相十分神似,並結成末逆,後來許多陰錯陽差兩人常因情勢互換角色,拍片實況、對特定職業的刻板印象和因誤解而成雙成對的歡喜冤家等元素才是趣味所在,Liubov Orlova一人分飾兩角,神色和動作的細節都相當用心地作出區別,場景設計更是精緻考究,其成熟的程度可見一斑。從Happy GuysSpring,蘇聯的片場歌舞類型發展的進步非常明顯,決不遜於當時風靡世界的好萊塢產品。作為Eisenstein的助手出身,在最重視意識形態的史達林統治年代,創作生涯還經歷整個國家陷入浩劫危機的二戰,Aleksandrov的電影怎麼分析定位都顯得不可思議,他技巧的純熟、掌握氣氛的老練,都足以和同時期留名影史的導演相提並論,當我們將來談論三四十年代的俄國電影,Aleksandrov是個不該再被遺忘的名字。

(Kino: Russian Film Pioneers)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