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5日 星期五

The Shape of Things to Come: New Sculpture
















在這個沒有主義的時代可以想見對藝術走到盡頭的焦慮總會時不時地發作一下,幾十年過去了,焦慮也許仍舊存在,但平心而論,回顧每個時段,雖然各家自彈其調,發展的脈絡卻還常是有跡可循。Saatchi齊聚20位當代雕塑名家(其實還是西方中的西方主導,國籍不脫英德美波比),展現此一藝術現下的樣貌,也給觀眾一個想像塑像未來可能性的出發點。百家爭鳴的特點就是從關注不同的主題,連帶創作的方式和使用素材都往不同的方向發展,路是越走越廣,David Altmejd層層堆疊混合泡沫塑膠、石膏、木材、粗麻和顏料等材質,拿來詮釋人的肉體、性和相互慰藉關係,交雜渾沌的感觸呼之欲出,相對而言,處理單一個體肉身變異的Berlinde de Bruyckere就選擇使用蠟和環氧化物來呈現血肉衍生出血肉的肌理質感,Folkert de Jong的系列作品就像是一個個童話篇章的場景,只是人物表情舉措不是疏離、詭異就是駭人,以變調的童話寓指當今人心的目的十分明顯,他所使用的材料主要是聚苯乙烯和聚亞安酯。除了藉由對人的身體樣貌作出形變外,形體本身的探索是另一大宗,從具體可辨的,如Dirk Skreber擠壓變形的車體,往更抽象的方向位移,到Sterling Ruby在木頭上加工PVC、噴膠、氨基鉀酸酯、塑膠貼面等物質使之看起來有蠟熔的質地,到Björn Dahlen和Anselm Reyle的燈管,David Batchelor的螢幕堆砌,再到Peter Buggenhout用塵汙、頭髮、木材和多樣塑料的融合物等等。雕塑的未來是什麼?除了越來越個人越來越和裝置藝術難解難分,恐怕是看不出什麼端倪,不過這完全沒什麼好焦慮的,不確定性才是引人揮灑的魅力所在,把座標和指示牌拆掉,也許會倒退會迷失,但未來永遠在前面等著,未來不會消失,我們才是會消失的主體,歷史定義給將來回過頭來的人去煩惱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