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8日 星期日

Prästänkan (The Parson’s Widow)

說到Dreyer,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冷調、室內劇、表現主義等風格,但在這些後期作品建立起的美學取向,甚至嚴肅題材的既定印象之外,Dreyer同時也是拍喜劇的高手,而且從留下的紀錄影像和照片看來,這位丹麥名導平時就應該是個非常風趣的人物,他會對著鏡頭吐舌頭、擠眉弄眼,也會一本正經地對著耍酷的Godard開玩笑,十足冷面笑匠的性格。當然Dreyer喜劇的成就遠不止於自身的幽默感,從The Parson’s Widow為例觀之,Dreyer真正卓越於所工作的環境與年代的,還是如前文所述,是他對敘事節奏的掌控,到了這部電影已經完全成熟,起承轉合拿捏得恰到好處,觀眾可以很自然地融入劇情,隨著愛耍小心機當上教牧的Söfren,沒想到因情勢所迫娶了年邁的牧師寡婦Margarete Pedersdotter,整天想辦法和愛侶Mari幽會,卻總是因為Margarete和兩個老家僕礙事搞得灰頭土臉,只得唉怨地盼著哪天Margarete息勞歸主才能解脫。故事在Söfren一次設計阻礙Margarete,卻陰錯陽差害得愛人生命垂危,Margarete像母親一樣悉心照料Mari發生轉折,觀眾跟著Söfren一起改變對Margarete的觀感,發現真相的Margarete絲毫沒有震怒,反倒成全了小倆口,並道出年輕的時候也經歷過同樣的波折,幾年後Margarete過世,留下的不再是怨恨,而是無限的感念。情節雖簡單,現在看起來甚至有點老套,但Dreyer前半用喜劇的手法鋪怨懟的累積,輕鬆而不煽情,完全擺脫古板的危機,Söfren異想天開要總是一臉無奈的Mari裝神弄鬼嚇人的段落,穿得像是Murnau的Nosferatu裡的吸血鬼,還畫著滑稽的表情,近百年後依然教人笑得東倒西歪,相信並非是技術不足造成的荒唐感,而是Dreyer有意為之,最能代表導演的幽默性格。此片另外一個突顯Dreyer早期風格的地方是對大自然和動物的喜愛,The Parson’s Widow的故事發生在村莊,有更多呈現鄉間風景或雞飛狗跳畫面的機會,但Dreyer不僅將之視做基本的背景元素,電影一開始就是從秀麗的風光展開,其後不斷有人物和動物互動的場景,尾聲Söfren和Mari的婚禮狗狗一家子更是最搶鏡的賓客,這些逗趣可愛的因素,都使The Parson’s Widow格外顯得可親,經得住時間的考驗。

(The Passion of Carl Theodor Dreyer)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