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nry VI Part 1:
劇團/ National Theatre (Belgrade) in Association with Laza Kostic
Fund, Belgrade (塞爾維亞)
語言/ Serbian (塞爾維亞語)
Henry VI Part 2:
劇團/ National Theatre of Albania, Tirana (阿爾巴尼亞)
語言/ Albanian (阿爾巴尼亞語)
Henry VI Part 3:
劇團/ National Theatre of Bitola, Bitola (馬其頓)
語言/ Macedonian (馬其頓語)
以Lancaster王朝的最後一位英王為主角,“Henry VI”三部曲共15幕,可說是Shakespeare最篇幅浩大的劇作,正因如此,看戲的當天要連站三場,體力和心力都是一大考驗,我是怎麼杵在Globe堅持大半天的,事後很難確切地形容,總歸是個難得的體驗,從今而後可能劇場對我來說也和電影一樣,基本上已經對任何狀態免疫,沒什麼好怕的(下次看看有沒有一次演完四部”Der Ring des Nibelungen”再挑戰一下極限,但打死我也不要再用站的了)。在大時代的背景裡,英法百年戰爭打到玫瑰戰爭,英格蘭經歷了一段戰禍連天,內外征伐的血腥歲月,面對這樣的題材,Globe to Globe找來了有歐洲火藥庫之稱,巴爾幹半島上的三個國家處理,光策略上已經很有見地。
首先登場的是塞爾維亞的劇團,做為前南斯拉夫的主體,首都貝爾格勒的所在地,演出民族自主的英法戰爭最適切不過,舞台上拼起一座大圓桌,爭執、和解都在圍繞著這個巨大又顯著的隱喻,所有的劇情都在它的上面呈現,它是戰場、宮殿、陷阱、審判庭等各式各樣的地點,可裝可拆,金屬的材質還可以當作樂器拍打,配合征伐的背景,整齣戲始終在如此輕輕的拍打聲裡進行,好像戰鼓聲響揮之不去般,緊張暗湧的氣氛製造得非常有特色。戰爭的場面National Theatre Belgrade運用簡單的象徵手法處理得十分有意思,例如Talbot對戰受眾法國人民與將士擁戴的Joan of Arc,Talbot多次拿劍劈去,都被站成一排手推著手的法國人支撐著Joan of Arc用像太極拳的招式一一化解,最後奪下白刃反制其身,National Theatre Belgrade用了很多類似的手法,使得殺伐之氣並沒很重,反而帶有一點幽默,當Richard和Somerset兩大陣營殺得難分難解之際,看起來就像打鬧成一堆的小孩子,而在國王主持和解的段落,則因為太多人(結盟勢力)走位搞到有些人暈頭轉向,兩名盟主擺好姿勢握好手發現自己站反了位置,最後很尷尬笨笨拙地像兩人三腳般轉回該站的地方,簡單易懂地諷刺了結盟戰爭的荒誕。
第二部接手的是阿爾巴尼亞的劇團,雖然他們在服裝上更有地方風情,但表演方式較為中規中矩,加上”2 Henry VI”的重心擺在貴族和外戚等彼此之間的爭權奪利,注重刻畫人物機心的本文,又放在既流暢且風格化的塞爾維亞劇團後面,需要較多的時間從前者平緩下來,National Theatre of Albania的部份有那麼一點吃力不討好,Globe
to Globe是項偉大的計畫,但要說有缺點的話,這可能就是最大問題:密集的演出讓觀眾沒有太多時間準備也沒有太多時間消化,通常在三部曲被認為最佳的第二部反倒印象不深。還好阿爾巴尼亞國家劇院有倒吃甘蔗的傾向,第四幕開始海盜Jack Cade登場有日趨活潑的跡象,而且這段藉由幾名小人物的舉動,對人心的轉向與革命者內心的悲涼無奈都有很深刻的描寫,算是此場少有的亮點。
最後出場的是馬其頓的National Theatre of Bitola,”3 Henry VI”其實不是那麼容易處理,大大小小的戰爭段落不停地出現,很容易讓觀眾麻木或倍感無趣,刪掉的話又會完全失去原作想傳達循環的悲情氛圍,那段父親在戰場上掀開被自己殺死敵人鎧甲發現是親身兒子,兒子掀開鎧甲發現是自己父親場面的力道就會削弱不少,於是National Theatre of Bitola絞盡腦汁嘗試了多種方法,兩人一組前後用不同的行刑手段相殘、帶著黑氣球漫舞上台相繼壓破、用顏料用彩帶各式物件模擬鮮血噴濺等意象陸續湧現,雖然說馬其頓的第三部不若塞爾維亞第一部在節奏上的整齊,但最後的結尾,尤以Queen Margaret悲痛Prince Edward慘死為重心,卻是強烈且叫人難忘,而最後的最後,讓Richard Plantagenet最後一個退場,並回頭對著觀眾邪氣地一笑,預示了自己的回歸,我們都知道,今天的戲結束了,更可怕的腥風血雨才正要開始,這個兇殘,跛腳,極具野心的惡狼,將來會受封Duke of Gloucester,進而成為York王朝的新君主,並且是Shakespeare筆下”Richard III”的主人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