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4日 星期一

宋冬:物盡其用 (Song Dong: Waste Not)

















2002年宋冬的父親過世,母親趙湘源走不出喪偶的傷痛,把自己關在家裡不和外界接觸,連電視與廣播都不碰,深鎖在自己的世界裡,只是把過去幾十年留下的雜物翻出來堆得滿屋難以落腳,宋冬與姐姐宋慧每次回老家探望母親總要為此發生爭執,但久了之後,宋冬了解這是母親藉由瀏覽過去生活的點滴填補現在心靈的空洞感受,於是開是和母親一起整理家中三代以來留下的物品,宋冬驚訝地發現,竟有如此多「無用」的東西堆在家裡的每個角落,擠完的牙膏條、折成粽子狀的塑膠袋、商品都不知道丟到哪去的空紙箱、老雜誌老唱盤琳瑯滿目,更不用說鍋碗瓢盆和餐具布料等本來就不太會仍的生活用品。宋冬表示這些雜物除了展現一家人私密的生活紀錄,同時也勾勒出一個整體的社會樣貌,中國在近代是個天災人禍、內憂外患不斷的國度,長年的艱苦造成人民即使在安逸的日子裡亦會為不可知的未來作準備,東西捨不得扔正是最具體的行為,總覺得等到物資又匱乏之時能夠派上用場,物盡其用向來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想不到這樣的心態今天形成思念親人,並自我療癒的方法,Barbican門口亮著「爸,別擔心,我們和媽都挺好的」,透過很多人眼中的「垃圾」,天人兩隔的至親得以連結。作為台灣人看大陸這樣呈現生活的裝置展,有些既熟悉又陌生的異樣感,使用的器具差不多,一看就能馬上明白日常大概的樣子,但商標和包裝又有一點點的不同,倒也十分有趣,不過我另外想到的是,此展之所以能夠成形,還多得宋家代代都住在祖傳北京四合院的大家子裡,這些有的沒的東西才能被保存下來,若是想我們家,祖父母從出生就在顛沛中渡過,大陸東南西北地逃難,遷居台灣後也是眷村、租屋到貸款負擔公寓的一個小單位不停地搬家,辛勤尋求一個可棲的屋簷,要翻出那麼多記載昨日回憶的雜物可能相對困難很多,記得祖父去世的時候,幾乎完全沒有留下什麼物質上的東西,這名深居簡出低調的老兵,又是另一種大時代中國人的面貌,同樣的是都有說不盡的故事隱藏在消逝的歲月裡。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