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團/ Teatr im. Kochanowskiego, Opole (波蘭)
語言/ Polish (波蘭語)“Macbeth”本來就是我最喜愛的莎劇之一,近年又對波蘭劇場大感嘆服,期盼此場之殷切可想而知,而再一次,他們沒叫我失望。Maja Kleczewska導演Grotowski傳統濃厚的Kochanowski劇團,這個波蘭語版的“Macbeth”散發著龐克、黑暗的氣息,Duncan、Makbet (Macbeth)和Banquo等人的蘇格蘭王國君臣集團轉換為80年代色彩的黑幫組織,用邊緣人物的特性,把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難以壓抑的野心和不由自主的罪咎,以及逃脫不了命運發揮得淋漓盡致,其中最鮮明的例子要算是三名女巫,Kleczewska執導下以變裝流鶯的樣貌出現,和原作飄緲神秘的角色不同,並非預言他人命運的旁觀者,而是與眾人一起被命運牽引的存在,甚至更無助更辛苦,他們在戲尚未開演前已遊走在觀眾間搭訕發糖果,就說明了此點,隨著劇情發展,要賣笑,被惡毒地打罵,強迫為Makbet口交,還會愛上其他角色,他們或許說出了他人的命運,自己卻隨著他人的命運無力地浮沉。黑幫的架構也是讓此劇人物關係複雜,充滿暗湧的元素,Lady Makbet用盡一切資源促使丈夫謀害老大登上大位,除了不斷地說服激勵Makbet,還利用Duncan貪戀他的美色,一方面虛與委蛇邀之在自家舉行宴會,製造下手的機會,一方面藉此激起Makbet野心和忿忌。內心的扭曲、掙扎,加上酒精和毒品的推波助瀾,“Macbeth”和過去看的幾場波蘭劇團一樣,把人物歇斯底里的心理狀態營造地無比突出,這些演員的能力真是犀利,而且能夠隨著現場的狀況完美將之融入表演中,Makbet在親手謀殺Duncan,派手下追殺Banquo一家老小後,在一個面具晚宴上幾近狂癲地疑心Banquo混在賓客裡要對自己不利,這時草木皆兵,既脆弱又惡狠的Makbet對所有週遭的事物都充滿著疑懼,此刻一隻鴿子從劇院的一頭飛到另一頭,飾演Makbet的Michał Majnicz眼睛和動作都開始跟著鴿子,彷彿捨棄所有的在場人物,對著飛鳥顫抖且憤怒地說了接下去的幾句台詞。音樂的使用也是“Macbeth”成功的地方,Kleczewska走了條險路,他並沒有選用一致性的曲風,甚至不追求冷酷、激昂等容易想像的曲調,而是讓流鶯在不同的重要場面用對口K歌的方式播放過去的流行歌曲,Makbet謀害Duncan的時候是Nancy Sinatra的”Bang Bang”,接近尾聲殘酷的殺戮已經顯得麻木的時候,唱的是Gloria Gaynor的”I Will Survive”,流行甚至有些庸俗的曲目,很奇異地賦予此劇一層黑色幽默的格調,和黑暗的人性產生了一種顫慄美感的化學反應。若要說有什麼美中不足的話,可能是結局來得太急促,Kleczewska可能想要展現機關算盡在命運面前也是徒勞的效果,所有的一切在瞬間失去,但作用並不是太理想,另外因為在Globe演出,總讓我想像如果能有燈光和舞台設計,那份迷幻和狂亂的感覺應該會更加突出,當然這是每個劇團在此都會碰到的問題,但在Kochanowski的“Macbeth”身上是格外強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