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9日 星期三

Globe to Globe: The Tempest

劇團/ Dhaka Theatre, Dhaka (孟加拉)
語言/ Bangla (孟加拉語)

又來了齣帶有一點Bollywood風味的歌舞劇,不過和孟買Company Theatre的”Twelfth Night”相較,Nasiruddin Yousuff導演帶領Dhaka Theatre的”The Tempest”地方傳統色彩更加濃厚,服飾、道具、歌曲、舞蹈還有兩人的腰鼓搭檔,都鋪陳出深具異國風情的莎劇製作,但最令人馬上注意的特點是演員的肢體動作,當然我對孟加拉傳統劇場一無所知,不過要發覺那些轉身、抬腳、回頭、跳躍等姿態隸屬全然不同的戲劇範疇是非常明顯一點也不困難的,而且這個題材,配上演出的地點,甚至天候,實在有太多可以聯想的議題。一班人認知孟加拉最常上國際新聞版面的消息大概都和洪災有關,這個建立恆河和布拉馬普特拉河三角洲上的國度,大部分國土低於海平面,造成既受惠土壤肥沃之利,又飽受水患肆虐之苦的局面,正因如此,獻演”The Tempest”這麼一齣關於海洋、風暴和大自然變化無常力量的戲碼,又在陰雨綿綿的霧都初春時節,格外有股濕淋淋的氣氛。就我這樣一個初次接觸的人眼中,惡水之邦的劇場好像很多地方都顯露著關於人與水間的符號意涵,不說道具和配件上那些船啊帆啊的形象,演員在舞台上走路的步履都像在涉水一般,總是直抬起腿再踩下去,那些漂流者的背上都帶著一根黏有鴨子、花朵或手掌可愛圖像的手杖,照動作看來很難說是武器或是魔法棒,但在外型上無疑更接近幫助行路拔山涉水的柺杖,”The Tempest”的背景在個小島,孟加拉則多為水田,都不會讓人聯想到山丘,水還是唯一映入腦海的畫面。最後不能免俗,Prospero和Caliban之間殖民與被殖民者的解讀仍得贅言一下,Prospero用威權想要教化Caliban,原為島主之子的Caliban深感被奴役和侵占的屈辱,兩著的關係已經成為後殖民主義的原型範本,而孟加拉在歷史,尤其是近代史上一直飽受外來殖民之苦,18世紀開始被英國統治,期間行政區域屢遭分割,二戰後英國無力維持海外屬地又想保有影響力,印巴獨立分治時把傳統上的孟加拉地區切成兩塊分屬兩國,讓問題更加嚴重,也埋下70年代印巴戰爭印度佔領孟加拉的導火線,對於莎翁的祖國,孟加拉有太多的殖民情仇,現在雖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歷史留下的難題仍舊困擾著這個世界人口第八大的國度,戲裡Prospero最後解除了對Caliban施展的魔法,讓他從畸型中獲得解放,並坐在寶座上吹起象徵權力的海螺,但真實的殖民者可是豺狼居心得多,孟加拉在自然和人為因素夾雜困境中都還有很長遠的路要走。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