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1日 星期一

The Master and Margarita

Simon McBurney最近大概是迷上了Bulgakov的小說Complicite前兩年製作了歌劇版的”A Dog’s Heart”今年野心更大改編的是Bulgakov嘔心瀝血的巨著”The Master and Margarita”。一如以往,Complicite的視覺讓人激賞,動畫、多媒體,還有拿手的偶戲:那隻大黑貓Behemoth拿來詮釋Bulgakov筆下三線交錯、群魔狂歡、時空飄移的魔幻寫實風格看來再合拍不過,只是”Master and Margarita”的篇幅實在太浩大劇情架構線條多不說其中夾帶可臆測解讀的象徵隱喻和參照極多Bulgakov藉著Woland這樣一個可以穿越時空飛天遁地的撒旦角色得以天馬行空地發揮超級大長篇小說能夠營造出一種看似鬆散不相干或不重要的拼貼慢慢匯流成一體的特殊氛圍舞台上有時間的限制要如何篩選裡面很多獨立看起來荒誕的場景就顯得有些棘手也因為它們荒誕不正經印象會很深刻那最後繁星融成一道亮眼銀河的天才之筆反倒有了各自精彩相連性卻不深的疑慮尤其Complicite有能力把每個場景都做得令人驚嘆,這方面的問題自會格外顯著,固然McBurney清楚地掌握住以表達MargaritaYeshua(耶穌)之愛與善永恆救贖為持續鋪陳的著力點但和之前綿密純粹,<春琴>那種強烈而動人的愛比較,”Master and Margarita”在這方面還是稍嫌薄弱了一點此外我也不是很清楚拿Behemoth這個角色用偶戲的方式表現究竟適不適切總覺得他少了Complicite偶戲最大的特點:不論<春琴>和”A Dog’s Heart”都很精彩的人和偶之間從外貌到本質的轉換,同時Behemoth也丟失一些靈動且暴力的性質他的狂躁和流氓氣只能夠從口白而不是從動作上呈現(Behemoth除俄文本身有河馬的意思形容他的體型外也源自聖經裡能夠短暫變形為人類相貌的魔鬼名稱其實恰好有轉換的隱含寓意卻沒有拿此大加運用十分可惜)講了那麼多問題好像我對”Master and Margarita”甚不滿意的樣子其實並非如此Complicite是我的愛團此劇還是有很多令我喜愛之處除視覺的效果之外最重要的是抓住了我看原著至為觸動的地方之一Bulgakov在小說開始前引用Goethe ”Faust”裡魔鬼的一句話:「我屬於力的一部分,它總想做惡,卻又總施善於人。」(”Master and Margarita”本來就是個Faust式的故事參照點極多,例如女主角Margarita的名字就來自於Gretchen的本名McBurney用了Paul Rhys一人分飾Master和撒旦Woland兩個角色充分詮釋善與惡的一體兩面光明需要黑暗來成就甚至很多時候看起來神的旨意必須經由魔鬼之手完成Woland對領著上帝旨意請求將Master帶往安寧之處的馬太所說的一段話是最好的總結:「假如世上不存在惡,你的善還能有什麼作為﹖假如從地球上去掉陰暗,地球將會是個什麼樣子﹖要知道,陰影是由人和物而生的。瞧,這就是我這把寶劍產生的陰影。此外,樹木也產生陰影,一切生物也都產生陰影。你是不是想把地球上的一切樹木和生物統統去掉,從而滿足你享受完全光明的幻想呢﹖」如果新耶路撒冷真的降臨人間,那麼它也會是群魔亂舞的狂歡舞池。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