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3日 星期一

Cymbeline

Globe to Globe期間倫敦各處仍有很多莎劇上演,其中最受矚目的是Barbican來自日本的製作”Cymbeline” 蜷川幸雄(Yuko Ninagawa)幾乎能夠稱作當今改編莎劇的名牌導演蜷川幸雄是個多面手,處理過的題材從傳統日本劇<東海道四谷怪談>、<近松心中物語>到實驗劇場鬼才寺山修司的<身毒丸>,還有ChekhovCamusIbsenBeckettWilliams,乃至李碧華等國外作家都曾嘗試,西方最熟悉的就是他長年持續製作Shakespeare的作品,在之前我雖然沒有實際看過蜷川幸雄劇場的東西(他導演的電影倒是看過一兩部),但對於他”Macbeth”裡落英繽紛的淒美和歌舞版絢爛的<十二夜>等為世人津津樂道的名場面心嚮往之,萬分期待這次的邂逅。蜷川幸雄”Cymbeline”確實是眾星雲集、精美華麗的大製作,阿部寛飾演Posthumus大竹しのぶ飾演Imogen窪塚洋介飾演Iachimo吉田鋼太郎飾演Cymbeline等都是在日本,乃至於東亞具有一定名氣的明星級演員,舞台與服裝更是蜷川幸雄一貫東方遇見西方的特色,兩個陣營一邊是東洋劍客,一邊是歐洲武士風格,背景方面浮世繪屏風與中古雕像城堡爭艷,場景一換就是另一種氛圍,大明星穿著飄逸帥氣,峰迴路轉的國仇家恨和男女情仇,配加幾個丑角性的調節滋潤,尤其在每天習慣Globe固定傳統的舞台蜷川幸雄劇場的華麗感更有加乘的效果。只是,這個眾星齊聚的豪華製作,越看總是越有炫耀形式多過內在戲劇力量的感受,精緻歸精緻,排場歸排場,但也好像就到此為止,好比說,開演前舞台是個化妝間,演員陸續進場攬鏡上妝準備,忽然佈景道具一陣移動,直接轉進第一幕,的確立即讓觀眾見識到別出心裁的設計,之後直到劇終卻再也沒有任何類似有關戲裡戲外的暗示與隱喻,不免令人有點期盼落空的感覺。這齣華麗風的”Cymbeline”就像看主流BroadwayHollywood的年度巨作,盡一切努力在視覺呈現,以及感情起伏上精算達到最大的效果,質感沒話說,然而少了分觸動人心的靈光。我近十數年看的日本電視劇不多,但依照以往的經驗,日劇總愛在結尾流於講道理的窠臼,濫情的場面搞上很久,連推理劇偵探破案往往亦要對犯人曉以大義一番,”Cymbeline”同樣有這方面的問題,最後一個角色哭完感嘆完換另一個角色來哭來感嘆,Imogen對著一個接著一個生命患難中的貴人訴衷,大結局沒完沒了,相形下,想不到我反而更喜愛之前Globe to Globe南蘇丹的版本一些,他們在各個方面都不如蜷川幸雄的製作,顯得簡陋寒酸,結尾也許也是日本的更忠於原著,但南蘇丹之”Cymbeline” 勝在自由寫意,好像真的在面前發生般地自然,有時候戲感太濃太重,不見得較擄獲人心。必須說,我一點也沒有不喜歡蜷川幸雄的版本,只是在一個巨大的美夢裡,看到的空洞亦顯得膨脹而已。

3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感覺妳論述的筆調其實很不錯耶!

我今天一定試著留言成功
不然太對不起妳了!!!
~Lu

匿名 提到...

終於成功了
不過驗證文字和號碼很難辨別@@
~Lu

l'exile 提到...

哈 沒關係啦 你在你那留言我也是看得到的
我也覺得這些驗證碼根本就是找人麻煩
經常看不出來什麼鬼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