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79,奧地利籍實驗電影先鋒,紐約地下電影資料庫Anthology Film Archives的創建者之一,Peter Kubelka帶著新作品來到BFI Southbank。正確地說,所謂Monument Film是由兩部完全相應、對照的作品組成:1960年的Arnulf Rainer和2012年的Antiphon。受到無調性12音列音樂創作發明者,往後更將音樂理念延伸到繪畫的奧國藝術家Schönberg影響,Arnulf Rainer純粹用黑與白的光暗閃爍畫面組成,在呈現極其簡約、單純的影像同時,產生一種音樂性的韻律感。用Kubelka自己的話說:「Arnulf Rainer是一棟電影以時間建構的建築物,只用了光明、黑暗、聲音和寂靜四種材質。」Antiphon則是Arnulf Rainer之相反與對照:黑的地方為白,白的地方成黑;有聲處為無聲,無聲處成有聲,兩者互為陰陽。Monument Film首輪先輪流放映兩部相隔半世紀的雙面影像,再用兩架放映機同時運轉,左方打出Arnulf Rainer,右方打出Antiphon,最後把兩部作品重疊播映,形成純粹光之強弱感受的體驗。Kubelka此番帶著Monument Film全世界辦講座,有他的苦心與焦慮,在數位化席捲電影產業的當下,傳統類比素材的媒介體系遭逢嚴峻的考驗,Kubelka並不反對數位,但對於其造成類比瀕臨滅絕的狀況非常憂心,頻頻聲稱今天電影以走到「歷史最黑暗」的地步,他創作Monument Film就是要展現種種可能性,以及電影那份類似手工藝的特質,是程式無法取代的(席間Kubelka還拿出了許多原始樂器與玩具強調人類創作的發展史,始終與實體的觸覺嘗試密不可分)。就膠卷放映無可替代的特殊質感,和數位擠壓其他媒材空間方面,我完全贊同Kubelka的觀點,百年產業確實遇到被大眾忽視的嚴重危機,不過若論Monument Film在放映方法(在此強調單就排列組合、先後順序等方式,非關乎質感與創作想法),我倒認為數位不見得沒有辦法達到相近的效果,不管是分開、結合畫面,音效的體驗距離,抑或是Kubelka都還沒用到的放映速度等試驗,其實很可能開發相對應的程式便能取代,這點或許是Kubelka忽略掉的盲點,數位真正扼殺的,仍然是某種確乎存在的創作、表現方式與觀影經驗。對Kubelka而言,電影的基本單位是一格一格賽璐璐膠片上的畫面,而不是鏡頭與鏡頭間連結所產生的意義,無怪乎能夠極為敏感地感受到強烈的威脅和壓力,畢竟別的影像工作者眼中也許不過是媒材工具的轉換與變異,在Kubelka的創作世界卻是最至要的根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