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0日 星期六

The Effect

英國劇場界中生代編導巨腕Lucy PrebbleRupert Goold,繼風靡全島的”Enron”之後,相隔多年再次攜手合作,還找來了廣受大眾喜愛的明星Billie Piper主演”The Effect”打製作消息一發佈,即是全城熱論的話題。1981年出生的編劇Prebble能在業界站有一席之地,細緻漂亮的劇本架構在”The Effect”得到充分的展現,用藥物實驗的實驗與對照組,新穎的觀點檢視人類情感的古老話題。故事敘述PiperJonjo O’Neill飾演的男女主角,參加為期四週抗憂鬱新藥物的人體實驗,隨著日夜相處,兩人互生情愫,但困擾的是,這份情感究竟是自發,亦或是藥品的化學作用?Prebble提出情感這種極其複雜的東西,要如何分析、數量化,間中有太多難以預測與控制的狀況,兩人嘗試挖掘、定位何為實驗組,何為對照組的同時,對自已和對方的理解與反應也隨著發生微妙的改變。每個人都有自己不足外人道的心思和背景,”The Effect”總共只有四名演員,四個角個便建構出複雜的世界,PiperO’Neill克制不了情感,固然導致了試驗完全無法依照計畫進行,執行醫生Anastasia Hille因為本身過往的個人傷痛經驗,在看似冷酷的表象下,其優柔不堅定的決策,以及對試驗組員解除心防,踰越專業上的分際,加上總負責醫師Tom Goodman-Hill不近人情的莫名狂熱,皆導致了最後的悲劇。”The Effect”留了一個大轉折,男女主角為了確定彼此的感情,私自偷換了藥物,隨著醫生和試驗者的信任崩盤,為使實驗繼續調整劑量,兩人又為了平衡讓認定的實驗組不受藥物影響,使得認定上的對照組O’Neill吞下過量的藥品,沒想到這個實驗其實並未分別實驗與對照組,執行者Hille在不知情的狀況下同樣被納入計畫,最終造成O’Neill永久性的傷害,只能保有極短時間,不到一天的記憶。對我個人而言,”The Effect”在劇情上比”Enron”更顯得精緻完整,年紀輕輕的Prebble正在大幅度地進化著,確實擁有嚇人的天賦,不過,我倒是對似乎大多數人感動的結局有點意見,認識到因對方走出陰霾的Piper,守候著為他失憶的O’Neill,多少覺得過於浪漫,同時也反映整齣戲的結構太工整漂亮,我還是偏好留下一些無法解釋的空間,一些無從解決得小疙瘩,更接近真實,我的意思並非遺憾,男主角記不起來兩人的付出與歷史(這方面對仗得很精彩,男生之前的付出與女生最末的付出,再對應兩人交往的種種過程)已經夠遺憾了,但真實世界總是會多出許多有的沒的元素,外於晶瑩剔透結構體的殘質。導演Goold一樣使用了不少炫妙的影像,波動頻率、腦部掃描等等,使”The Effect”借由醫學實驗的背景呈現未來感,但他真正獨到的想法是,選用National Theatre最小,卻可變動舞台與觀眾席位置的劇場Cottesloe Theatre,觀眾四面圍著舞台,甚至讓一部分觀眾坐進舞台上的坐位,造就特殊的看戲氛圍。最後的最後,還是不免說起Billie Piper,我小時候創下英國排行榜最年輕的冠軍歌手,經過失敗的婚姻與沉寂,在電視重新出發。老實說我自己當初對他出演新世紀Doctor Who搭檔沒抱什麼期望,想不到他自然的演繹,還真演活了鄰家少女Rose的魅力,現在早已定位自己是名演員而非歌星,在Graham Norton Show一臉想要擺脫過往身分的樣子十分有趣,雖然和其他劇場出身的演員比較,處理細節上有時仍嫌刻意,但看著他在戲劇的追尋,還是祝福並期待著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