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3日 星期四

Fräulein Julie

多年以前,我還是名學生,剛開始看戲,尚在傻不楞登胡亂摸索的學步階段,也不懂劇場界誰領風騷,撿到籃子裡都是菜,毫無章法可言。當時第一個令我大開眼界,認識劇場無限寬廣的是Katie Mitchell改編Virginia Woolf”Waves”,把戲劇和電影拍攝難以想像地完美結合,演員既是演出者,又是影像製作班底,視覺效果、音效等所有電影上的環節都在舞台上進行,還能夠不出差錯地執行,真是鬼斧神工,那遙遠的記憶對我來說已經成為傳奇,有些時候連我自己都不禁一絲懷疑是否回憶會隨著時間日漸美化。這些年來,Mitchell的戲仍有持續在看,除了表現手法,他偏好處理人與人間,深沉,甚至有時帶著疲憊的折磨感,以及死亡、寂寞、命運等題材,都十分合我脾胃,有些時候也會看到他採用多媒體,但像”Waves”般的技法與陣仗就再無緣得見。直到,Fräulein Julie”的出現。August Strindberg”Miss Julie”近來可說是倫敦劇場最流行的文本,過去約莫一年半的時間總計我就看了四種不同版本,另外同時至少還有一個南非劇團也推出此劇,受劇團青睞的程度可見一斑。四個版本裡個人最喜愛的自然就是這齣Mitchell執導,與柏林Schaubühne劇場合作的製作(其實Fräulein Julie”並不是我第一次看Mitchell處理Strindberg劇本,早在”Waves”前便欣賞過他的”A Dream Play”,多媒材運用沒有如此繁複,也是相當出色的作品)。首先, Mitchell那套影劇並行的手法還是不可思議的本事,想想看,所有一切都在觀眾眼前進行,不說演員得挑好各種角度架好數台攝影機,抓遠景、近景、特寫,穿過窗戶、透過鏡子,還要收音、作音效、視覺效果(例如一架攝影機放在最下面,上面一層透明水盆,演員望著盆面,後面兩點光圍繞其頭部,另外一架攝影機在舞台另一邊,拍另一名幫忙飾演同一角色的演員,赤著腳在一小塊植栽綠草的泥土上緩步,馬上剪接起來,螢幕上就是此角色夜晚走到河邊望著水心,波光映在臉上的連續畫面),讓鏡頭運動順暢又不相互干擾,一絲絲差錯都不能出現,需要多麼細密的編排,談何容易。況且這些演員一下子要演戲,一下子要操作器材、錄製配音和執行後製,身份的投注與情緒的切換該如何調適,只能說聲深深地佩服。再者,Mitchell把重心轉移到配角Kristin身上,透過這名在Strindberg原劇本內相對存在感較低,個性較內斂廚娘的眼睛,從一個全新,卻又極度低調的角度觀看充滿張力的故事。這也是此Fräulein Julie”最特別的環節,一年半來其他我看過的幾個版本莫不都著眼男女主角JulieJean之間的角力,用盡方法呈現性別或階級驚心動魄的衝突,只有Mitchell反其道而行,拿個爭執高潮要麼不在現場,要麼在打瞌睡的角色,間接地詮釋,緊繃感卻絲毫不減。因為又是透過隔牆竊聽、隔窗偷看,與半夢半醒之際的心神狀態,加上Mitchell為此鋪陳大量Kristin的內心獨白Strindberg寫實主義本文竟巧妙地轉變為Woolf式的意識流”Waves”Fräulein Julie”不單技術層面一脈相承,整體表現出的氣氛亦密不可分。將電影拍攝帶上劇場的另個功能,就是讓觀眾觀看舞台上的動作,與Kristin觀看JulieJean兩人,形成對話關係,而立即製作影像的過程,亦對照Kristin腦中理解劇中人感情發展,及觀眾梳理敘事和技術的思考,許多人把Mitchell歸類於解構劇場,確實如此,但他解構的同時也建立一套完整的體系,拆、建中那份細緻的手工質感,更是Mitchell之傲人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