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1日 星期二

Light Show

人類有對光好奇、嚮往的天性,什麼都還懵懵懂的小孩子往往特別容易被光吸引,而光的來源太陽,更是全球各地文明都有崇拜記錄的普遍現象,這也說明了為何希臘神話裡,掌管音樂與藝術的是太陽神Apollo。然而雖然人們自古對光的特性與狀態著迷,受科技所限,光成為一種藝術的創作媒材不過百多年的歷史,在人造光的普遍與容易使用,以及對傳統藝術思維的突破與衝撞,20世界下半葉開始有劃時代的進展Hayward Gallery”Light Show”特展便從60年代出發,呈現光所營造目眩神迷的視覺體驗。光最有趣,也最迷人的地方在於,隨著投射物體的形狀與運動不同,產生的視覺效果亦大相逕庭,”Light Show”大部分的作品都彰顯此特性。委內瑞拉出生,巴黎創作的Carlos Cruz-Diez製造了有幾個圓、柱、椎等簡單幾何點綴,彼此相連的空間,空間內使用青綠、桃紅、深藍等大片鮮明的顏色,走在其中,明明相似的樸素色調安排,卻有非常不一樣的感官效果,因為色彩與色彩間所醞釀的感覺互異,兩種色系對放著,有的柔和,有的則銳利,Cruz-Diez便透過簡單的擺設和打光,在一個再單純不過的空間裡讓觀眾在自由、壓迫,與朦朧間起伏盪漾。基於這種性質,許多藝術家在光所造成的空間感上動腦筋,兩年前在威尼斯雙年以領教過其魅力的James Turrell,這次在一面巨幅玻璃後面斜置一面暗紅色的光牆,如此簡單的安排,卻讓人置身其中捨不得離開,光真的有種心靈透射的質感,大概這也是為什麼光會成為神之作為,或向人彰顯的媒介。類似想法的還有Doug Wheeler他在真空的壓克力膠板裡放置霓虹燈管,淡綠色的無影空間散發乳白帶點些微綠色的光暈,可說Turrell作品的平面姊妹版。說到空間感,定居紐約的智利藝術家Iván Navarro打造一間電話亭大小的玻璃空間,外面看得到裡面,裡面看不見外面,沒進去前看了會想空間非常小,進去才發現裡面頭上、腳下、四面都是鏡子,折射延展下來,就好像身處Metrix沒有止境的數位空間,十分奇妙的體驗。和絕大多數的創作者相反,Conrad Shawcross把光源放在中心,外架固定大小幾何圖形的金屬籠,隨著光源依設定的軌跡運動,金屬籠在房間牆上的投影也跟著移動,整個空間感覺就像在縮放移動,是我印象最深的作品之一,同樣是運用簡單的概念,營造不可思議的效果。提及效果,便得說說另外兩件展品,Anthony McCall讓觀眾行走單一光源散射出的光線裡,貨真價實地感受沐浴光中是什麼滋味,走動間細細品嘗光線如何在自己身上、指尖游移、變化。最後丹麥藝術家Olafur Eliasson在一片黑暗的空間台上做了27個小型噴泉裝置,室內燈光迅速開關切換,明暗的視覺暫留,噴泉水珠有如定格,看起來就是27個不停轉換姿態炫目閃亮的碎鑽或珠玉噴發的瞬間,真是華麗得教人動容。我對光學了解甚少,無法清楚地解釋背後的理論,但這些看起來概念並不複雜的創作,帶來的震撼卻是極其巨大,光,極之動人,而更興奮的是,它還是項年輕的素材,未來勢必擁有想都想不到的遼闊可能,光之於視覺,應該就是無限。

2 則留言:

牧羊女的風鈴詩坊 提到...

光的題材確實很吸引人
也的確很年輕

看你的文章都覺得可以增加一些新的思維^^

l'exile 提到...

很可惜不准拍照 "Light Show"可能是我最忍不住想偷拍的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