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魔術燈籠(Magic Lantern)」這個名詞第一次相遇是唸書時讀Bergman自傳,書名就取作”Laterna Magica”,小時候和哥哥換來的一座魔術燈籠放映機成為大導演電影生涯的其中一個起始點。後來,有機會遊歷歐陸,碰到電影博物館或資料館一定會入內參觀,親眼見到各式各樣不同時期、類型的魔燈,也看過一些實體投映的影像。因為有Bergman的連結,自己又非常喜歡老玩意,特別早期電影的東西,有時候會在eBay等地方查探相關行情,只是通常價格不菲,規格和配件繁雜,對使用亦無把握,多年來僅停留在留意的階段。聖誕節前配合Gothic Season,BFI策劃了不少應景的活動,其中”Nightmares before Christmas”請來Magic Lantern Society的Jeremy Brooker及其夫人,拿兩方珍藏配搭新繪製的素材,表演了一套超過半小時的鬼故事魔術燈籠秀。從前我總以為魔燈的動態模式很制式,要不然垂直或水平移動,最多放大縮小,單純得很。Brooker夫婦自己打造一座三台魔燈疊排的放映器,把上述方式繁複結合,利用複合玻璃鏡片的遠近拉距和旋轉運用,同時也利用此原理鋪展出層層景深,打破印象既定的界限,著實讓我大開眼界。為打造繁瑣的影像,夫婦倆準備了約有十箱,數量驚人的玻璃片匣,兩人必須在布幔掩蓋,小到連轉身的困難的空間,嫻熟地互相配合,感嘆他們的技藝之餘,也不免嗟悼放映作為一門手藝的消逝,現在數位技術全面進佔影院,放映師和影片休戚與共的連結也進入了歷史。緊接著魔燈秀的是BFI、阿姆斯特丹EYE Film Institute和George Eastman House一些難得一見的館藏,大多是1901到1910間的作品,幾乎都有上色,在那個年代其實彩色影片為多,早期電影技術的懷舊感、約定俗成的敘事和剪接等電影語言尚未普遍的自由風等元素,都和Gothic主題相契,Brooker夫婦也小秀了一段魔燈和賽璐璐放映機配搭的效果,再加上當天還放映了可能是世界存在最早的3D影片,雖然技術陽春,殘像等問題讓人看得頭昏腦脹,但投擲棒球等片段都充斥著直衝觀眾眼前的畫面,可見1921年電影人已經很了解3D給觀眾最大的吸引力在哪了。晚上的放映也相當有趣,Vault是每個月固定的音樂搭配影像節目,通常是各樣新奇的樂器或是編曲配上前衛實驗電影,這次則為L’Inferno、Prelude、Le Chaudron infernal等早期電影配樂。編制完整的弦樂隊,特雷門、大小鋸子、電子鍵盤和混音器等設備,配上一顆隨著音樂旋轉的人頭,老東西和新科技還是能攜手開啟五花八門的方向,作為一天的總結十分貼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