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多數的當代藝術工作者,Per Kirkeby廣泛地嘗試多種創作方式,作畫,銅雕,建築,寫詩,藝術介紹和評論,也玩些影像與劇場設計等等,這次Tate Modern做他大規模的個展就盡量顯現出多樣化,從大型油畫,小幅水彩,草稿,雕塑到書籍都有陳列。但在晃一圈之後,反而不是很確定這樣的排場是否真的適合Kirkeby,他在繪畫方面(也是這次展出的重點),各時期的相似性極高,這樣龐雜卻又類似的展品放置在綿延多間的陳列室裡,反倒削減了視覺力道,Kirkeby這種構圖簡單鮮明,大幅與小幅作品落差甚大的創作者,似乎更適合在像White Cube之類的空間辦個展,簡潔明亮的空間,四面懸吊其大型畫作,需要的話,中間也可以放置銅雕,氛圍和內涵相互襯托,可能會是較適合他的規劃。
世界著名,大規格,卻不適合,相對於,地區性(老實說White Cube也算是非常知名的),規模較小,卻更適宜,對於任何人都是很為難的抉擇,何況Kirkeby已是當今聲譽最崇高的畫家之一,又怎麼會拒絕在Tate Modern辦特展的機會呢?
不過話說回來,有誰能夠跟我解釋一下,相較聖誕節期的強勢,甚至對比春秋兩季,為什麼Tate Gallery(特別是Tate Modern)近年來在暑假期間的主題總是略顯單薄,Kirkeby名氣再大恐怕難和Francis Bacon或Mark Rothko之類具強烈視覺吸引力的創作者抗衡,不是觀光的旺季嗎?年復一年,這問題越來越令我困惑不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