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3日 星期日

Open House 2013: 30 St. Mary Axe “the Gerkin”















你肯為一棟自己不怎麼喜歡,甚至有時候還拿來揶揄的建築物排多長時間進去參觀?如果我告訴你我排了四個多小時,你會不會認為我腦袋有問題?簡單地解釋,就是當你已經花了很長的時間,便益發不可能放棄;一個小時後打聽,聽說要兩個小時,兩個小時過了,就絕不可能打退堂鼓,幾乎可說是被自己的判斷和留言綁架的一樁笑話。回到2013Open House造訪的建築物本身,話說30 St. Mary Axe原本座落的是建於1744年的Baltic Exchange,這座以擁有漂亮彩繪玻璃穹頂著稱的證券大樓1992年遭IRA炸毀,經過專業評估判定難以復原後,不少企畫,包含因倫敦天際線美觀(這點似乎隨著一個比一個大頭症嚴重的倫敦市長,現在大概沒人在意了)和飛航安全的考量被否決的Millennium Tower,最後由建築師Norman FosterArup工程公司合作的案子得標Millennium Tower也是Foster & Partners的計畫),這棟呈現Foster玻璃帷幕特色,觀景頂層呼應Baltic Exchange穹頂(原來240片彩繪玻璃僅45片倖存,現收藏在Greenwich Maritime Museum的辦公大樓於2003底落成,隔年正式營運。貌似子彈內褲外殼的形狀,為其博得不少小名,最廣為流傳的就是”the Gerkin (小黃瓜)”,其他充滿挖苦意味的倫敦大老二、泰晤士河畔的陽具、情色小黃瓜、嘲諷之塔等外號也不逕而走,對於我這個不喜歡新舊交陳的都市,嚮往保留古城建物一致性與天際線如巴黎、布拉格者,對小黃瓜自然沒多少好言好語。但不管怎麼說,Open House總是親身參觀現代建築的好機會,可以實地進入體驗觀察,拖了這麼多年(加上更醜的大芹菜the Shard冒出來了,小黃瓜也就較能接受,不過倫敦的城市計畫是要變成一片玻璃菜圃嗎?),也該是時候了。可是我對這次的經驗卻不是很滿意,倒不是建築本身的問題,而是過去Open House活動都會有專人詳細介紹,讓訪客充分了解相關背景,以及建築師的概念和建物的特質,小黃瓜什麼都沒有,客服人員是很客氣沒錯,卻什麼也沒解說,一樓大廳不能停留,不准拍照,馬上直接送上頂樓,沒機會體驗不同樓層、方位的感受,賣點只有全景觀看倫敦市容的平台,不是說不好,但Open House應該著重在認識建築物本身,而非提供一個觀景台,我這種高塔俯瞰城市的經驗可多了,幾乎每到個地方都跑去看過,其實沒什麼稀奇,況且新舊混雜的倫敦又不是特別美觀,現在想想,當初真該去投訴才對。














由於參觀小黃瓜耗費太多時間和體力,後來就沒有繼續其他的行程,只有去吃飯前經過順道去看了一眼Art Loo,僅是SohoSt. Anne’s Church庭院外一間小小的膠囊型公廁,裡面布置當地的老照片和小孩子做的手工藝品。




























付上2013Serpentine Gallery Pavilion日本建築師藤本壮介(Sou Fujimoto)的作品The Cloud Pavilion,一直沒機會書寫,其實特色一望即知,就是用直徑20mm白色細鋼管組裝成一個如雲朵建築空間,可以自由進出穿梭,攀上爬下,坐下來喝杯咖啡,相當符合和地景相融的概念,順帶一提,當時藤本壮介就是隸屬Arup工程公司的一員


2 則留言:

牧羊女的風鈴詩坊 提到...

現代建築還真講究驚異與奇特造型
我想未來可能會朝驚悚概念出發吧^^"

l'exile 提到...

對啊 滿令人期待的
創造力永無止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