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nri Matisse是20世紀最富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除野獸畫派外,晚期開展的剪紙更是另闢一藝術領域。此展開始於兩件Matisse於1940年創作的作品”Still Life with a
Shell”,一件油畫,一件相同名稱、內容的剪紙拼貼,只是個小小的嘗試,距離媒材成熟運用還很遙遠。這時候Matisse健康狀況已經很不理想,無法充分駕馭畫筆,1941年的一場大型手術,更讓嚴重影響創作發揮,藝術生命若要延續,向其它方式發展成為無可避免的手段。到了40年代中期,剪紙已從眾多Matisse的創作方法裡逐漸脫穎而出。在此之前,為劇場和雜誌等機構工作過不少案子的Matisse,在此經驗中認為印刷無法展現其作品色彩的活潑感,因而意識到剪紙作為一種正直接運用色彩的方式,更符合他的需求,“Jazz”系列於是成為重要的轉捩點。觀看這個以時間順序表現藝術家創作生涯的特展,從工作室的陳設還原,多項照片和數據的佐證,以及越來越大型、天馬行空的主題,很難不被其大量嘗試的旺盛熱情感染。一個已進入晚年,身體不便的老年人,還在追尋新的可能,企圖心不輸給任何初被繆斯親吻的年輕小伙子。Matisse快速、長時間的創作,花上不可計數的時間試驗,讓年少很多的助理們都大感吃不消。他的剪紙原料不是一張張印刷好的色紙,而是自己拿顏料上過單一顏色的畫紙,手法也漸漸自拼貼走向一氣呵成的純粹概念。題材上,行動受到限制的老人家,反而越來越輕盈、富有活力。Matisse曾說,因為病痛不能出門,所以用剪紙把初滿陽光、植物、蔬果的花園帶進帶進屋內。剪紙可說是Matisse昇華人生苦難的救贖方式,一如他在二戰納粹占領時期的作品,當時很多人不能理解為何在國難當頭的黑暗時刻,反而更為明亮、純摯。相對同時期的Picasso,一個從未直接面對戰爭的藝術家,距離戰亂和淪陷區始終遙遠,畫出”Guernica”這樣展現戰爭殘暴恐怖的巨作,親身經歷過兩次大戰的Matisse,卻用歡愉對抗傷痛,基於自身的經歷,兩大巨擘使用了完全不同的創作取向。從小小的兩幅對照作品”Still Life with a
Shell”,經過”Jazz” 、”Oceania” 、”Zulma” 、”Blue Nudes” 、”The Parakeet and the
Mermaid” 、”The Snail”等系列作品,無數工作室壁面和大型設計,乃至於Vence地區Rosary的教堂設計等琳瑯滿目的創造背後,在那趨向簡單的構圖,那些色彩鮮明人物、花草、動物的形象底下,Matisse不僅開拓了一條新的藝術道路,也在肉體、精神和記憶中得到了自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