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4日 星期一

大馬十五/ 十分鍾情

2006年一部Paris, je t'aime大獲成功,一時之間這種以單一城市或地區內的短片組成的電影蔚為風潮,直接把構想甚至戲名都原封不動搬來用的有New York, I Love You,這部今年金馬影展大受歡迎的片子還沒看,我反倒是去看了《大馬十五》和買了香港《十分鍾情》的光碟。
若是以Paris, je t’aime作為預期心理,看《大馬十五》肯定會感覺十分突兀,甚至是詭異,沒有精心鋪陳出來的「巴黎式」氛圍(天知道事實上是巴黎創造了氛圍,還是印象給了旅人巴黎的氛圍?),《大馬十五》顯得隨意,粗曠,很多時候甚是太隨意,帶有很重的惡搞味道,有些感覺上還更像高中生會po上Youtube的影片。即使較嚴肅或較溫馨的幾個題材,從各種技術層面來看也不是很細緻,裡面以製作來說,影像最有質感的大概是已故導演Yasmin Ahmad的Chocolate,但也僅是比較而言,走風格化的LumpurRojak!老實說也沒什麼突出之處,好玩的是,這些看似負面的本質,融合馬來西亞的多元文化背景,很神奇地轉化成一種特殊的趣味,個人最喜歡Benji和Bahir的Meter,由巫青領袖Khairy Jamaluddin主演計程車司機,在跟各式各樣,各個族群乘客間的交談和爭執,從足球到語言,很風趣地呈現了大馬最常面對的生活問題。馬來西亞就是馬來西亞,沒必要學巴黎搞氣氛、搞雅致,硬要學只怕東施效顰,《大馬十五》乍看之下品質參差不齊,但很多時候觀眾都笑得喘不過氣來,而且從中也認識了這個國家,不是透過浪漫化的視角,相反的,還直視了夾縫裡求生存的貧困階層、威權政治壓迫的狀況、乃至於戀童社會問題等議題。
《十分鍾情》更有資金,有技術,有演員,但這部為回歸十年拍的短片集,絕大多數卻是十分尷尬做作,香港做為繁華大城,片場系統完備的國際大都會,拍這類賣弄土地記憶和感情的小品題材,還真是水土不服地滿嚴重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