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1日 星期五

Burn After Reading

開始看的時候竟然不知道是Coen Brothers的作品,不過隨著劇情發展,兩兄弟獨樹一格的黑色風格越來越明顯,荒謬的景況、具冷血、無奈、自以為是和狂躁神經質的人物,巧妙地交織而成的幽默底蘊,辨識度極高,在Paris, je t’aime裡一看就知道哪一段是他們拍攝的,Burn After Reading自然更是處處顯示他們的痕跡。
作者印記在電影範疇是越來越受到質疑,Godard就認為當初新浪潮諸將在Cahiers du cinema推展作者論不過是一種策略性的運用,看樣子作者理論似乎是江河日下,但跨出學術圈,情況似乎卻不是如此。一來,在商業考量下,導演被哄抬成為標籤賣點是相當容易理解的趨勢,二來,正由於這種趨勢產生的影響,觀影者也越來越習慣去從每部作品裡找尋創作的相似特質,於是魚幫水,水幫魚,導演的作者地位反倒有越來越穩固的跡象。不過話說回來,Godard發表反作者的論調多少給人語不驚人死不休,為發出異議﹙或為反Truffaut?﹚而誇大的觀感,整個影壇還有誰比他更獨樹一格?David Bordwell甚至在Narration in the Fiction Film最後特別開了一篇Godard式的電影敘事,以別於其他任何風格與類型,法國人都說「電影是電影,Godard是Godard」了。
Burn After Reading大概是兩兄弟玩自己黑色幽默風格最純熟盡興的一次,各色人物圍繞在一項看似嚴肅嚴重,且涉及高層,其實是個誤會烏龍的事件裡,主動或被動地出招接招,有人暴躁,有人貪婪,有人心虛,各懷鬼胎,自以為聰明地弄出種種在極度荒謬情況下的衝突與暴力。這種突顯荒謬性而非塑造角色外型或性格魅力的取向正是Coen Brothers最引人發笑、最有別於其他黑吃黑、狗咬狗類型片的特色所在,這些該嗤之愚蠢或該無奈看待都可以的角色各有其平凡中卻十分莞爾的特質,把這些大明星賦予有重大缺陷的喜感,並守本分地在小地方綻放光采,更是得有非凡的功力,John Malkovich和Frances McDormand自是戲路較廣泛的硬底子演員,Brad Pitt則是特別顯眼,跳脫偶像的框架,最令人印象深刻,至於George Clooney,必須說他實在是當今好萊塢數一數二的俊男,越老越有魅力,可是在演出方面始終讓我感覺太過刻意,即使在這部片裡他的角色的確被量身訂作成有些外露的神經質,需要較誇張地表現,卻還是多多少少跟其他角色有點格格不入。
與其它大部份的作品相較,Burn After Reading基調更戲謔、更活潑緊湊,也由於這層因素,這部電影在暴力血腥方面薄弱非常多,嚴格上來說真正有震撼力的暴力場面只有一幕,且大部份的原因是突如其來,沒有預料到,有點Michael Haneke的Caché裡自刎鏡頭的張力,當然,Caché那幕還是震撼得太多。
最後順帶一提,作者論似乎不單在像電影這種需要群策群力的形式裡需要被檢討,一個人要怎麼創作,高興突顯或隱藏風格是說不得準的,我自己今天才知道寫007系列的Ian Fleming竟然也是Chitty Chitty Bang Bang的作者,兩者間從題材到寫作方式都大相逕庭。如此看來,除非特定背景要做研究、寫論文,作者特質這種事情還是輕鬆以對,當作有饒有興味的附加樂趣看待才恰當,為了它破壞了欣賞的過程似乎就不太值得。

初稿 21/11/08, London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