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訪Dachau的時候,大雪紛飛,冷冽的空氣使得腦袋僵硬,有點難以消化眼前文字和數據表現的訊息。這個建立於1933年的集中營是納粹設置的第一座,第一名被關近來的是位年輕的德共黨員Hugo Jakusch,他在釋放後隔年又被抓進Dachau,此後在多個集中營進出直到二戰結束。Dachau在起始的年月主要是監禁納粹厭惡的對象,以共產黨、社會民主黨員為大宗的政治犯最先被送達,隨後是君主主義者、同性戀和非法移民,1938年在反猶太主義成為具體的內政方針,紐倫堡法令頒佈的三年之後,第一批猶太人被送進Dachau,從此到解放為止,他們是這裡最大群體的居民。
集中營裡的日子是嚴峻難熬的,吃不飽穿不暖,每天還要服大量的勞役,此外,還有殘酷的逞罰,資料看板上訴說囚犯必須將自己吃飯的碗盤洗淨匏光,如果被發現有留下像指紋之類的微小殘污,SS蓋世太保便可能將之雙手反綁吊起嚴逞,甚至只給稻草當被褥,在嚴寒的當下看到這裡,真的是很難想像一個人要怎麼在這種景況下熬下去,在這種生活條件下,想當然生病在所難免,而這裡的醫務人員是以醫學研究為目的,病了只會被當成研究對象,不會有以治療為主要方針的對待。隨著戰爭接近尾聲,Dachau與其它大部分集中營一樣,開始大量屠殺,也設置了瓦斯室和焚化爐,1933至1937年間死亡的犯人為20名,1938和1939都在一兩百位左右,1940年激增到1,575名,1941年升至2,578,隔年更是到嚇人的5,128人。
照片裡堆積如小山的皮包骨屍首控訴著慘惻的悲劇,旁邊寫著,很難理解與想像,這樣的事件發生在20世紀歐洲的中心。我猜測很多到此參觀憑弔的人都會相信經歷這段記憶的民族應該會更尊重別的族群,會更珍惜生命,會更重視和平。
事實的殘酷不下於歷史,就在我站立在冰雪中哀悼Dachau死難者的同時,以色列正在向Gaza發動攻擊。
憑藉著自Dachau開始的悲劇,和在多國政商的影響力,猶太人脅持聯合國讓他們蠻橫地在巴勒斯坦完成想了幾千年的所謂復國大夢,意味著在這片土地上的居民得忽然被一個空降的族群統治,而沒有發言、申訴與捍衛自身基本利益的權利。可想而知阿拉伯人的屈辱和憤怒,但他們對有美國為首支援的以色列進行的抗爭注定每次都以失敗告終,每次以色列就佔領更多的土地,實行更高壓的統治。
以色列永遠以被害者自居,將其惡行合理化,進行不符合比例原則的侵略和報復,這次連看守政府都能隨意開啟戰事,將巴勒斯坦人驅進屋裡方便轟炸,攻擊學校和聯合國與紅十字會的救援組織,用被禁用的武器作戰爭試驗,其間數十年是暴力統治、隔離、逮捕、刑求、斷水斷電,時不時的攻擊與轟炸。
從Dachau到Gaza,說明了一件鮮血換來的道理:過去的歷史並不能成為立場判斷的標準,權力結構裡的對等關係才是,資源和輿論應當永遠向兩造中較沒有權力的弱勢方傾斜,而不是數算誰的過往比較值得同情,當曾被害一方對無辜者施暴的時候,並不會擁有任何的正當性。
初稿 13/01/09, London
集中營裡的日子是嚴峻難熬的,吃不飽穿不暖,每天還要服大量的勞役,此外,還有殘酷的逞罰,資料看板上訴說囚犯必須將自己吃飯的碗盤洗淨匏光,如果被發現有留下像指紋之類的微小殘污,SS蓋世太保便可能將之雙手反綁吊起嚴逞,甚至只給稻草當被褥,在嚴寒的當下看到這裡,真的是很難想像一個人要怎麼在這種景況下熬下去,在這種生活條件下,想當然生病在所難免,而這裡的醫務人員是以醫學研究為目的,病了只會被當成研究對象,不會有以治療為主要方針的對待。隨著戰爭接近尾聲,Dachau與其它大部分集中營一樣,開始大量屠殺,也設置了瓦斯室和焚化爐,1933至1937年間死亡的犯人為20名,1938和1939都在一兩百位左右,1940年激增到1,575名,1941年升至2,578,隔年更是到嚇人的5,128人。
照片裡堆積如小山的皮包骨屍首控訴著慘惻的悲劇,旁邊寫著,很難理解與想像,這樣的事件發生在20世紀歐洲的中心。我猜測很多到此參觀憑弔的人都會相信經歷這段記憶的民族應該會更尊重別的族群,會更珍惜生命,會更重視和平。
事實的殘酷不下於歷史,就在我站立在冰雪中哀悼Dachau死難者的同時,以色列正在向Gaza發動攻擊。
憑藉著自Dachau開始的悲劇,和在多國政商的影響力,猶太人脅持聯合國讓他們蠻橫地在巴勒斯坦完成想了幾千年的所謂復國大夢,意味著在這片土地上的居民得忽然被一個空降的族群統治,而沒有發言、申訴與捍衛自身基本利益的權利。可想而知阿拉伯人的屈辱和憤怒,但他們對有美國為首支援的以色列進行的抗爭注定每次都以失敗告終,每次以色列就佔領更多的土地,實行更高壓的統治。
以色列永遠以被害者自居,將其惡行合理化,進行不符合比例原則的侵略和報復,這次連看守政府都能隨意開啟戰事,將巴勒斯坦人驅進屋裡方便轟炸,攻擊學校和聯合國與紅十字會的救援組織,用被禁用的武器作戰爭試驗,其間數十年是暴力統治、隔離、逮捕、刑求、斷水斷電,時不時的攻擊與轟炸。
從Dachau到Gaza,說明了一件鮮血換來的道理:過去的歷史並不能成為立場判斷的標準,權力結構裡的對等關係才是,資源和輿論應當永遠向兩造中較沒有權力的弱勢方傾斜,而不是數算誰的過往比較值得同情,當曾被害一方對無辜者施暴的時候,並不會擁有任何的正當性。
初稿 13/01/09, Londo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